谈到东周,大家应该都熟悉,有朋友问东周时期秦国的都城中使用时间最长执政国君最多的是,当然了,还有朋友想问中国的汉字演变过程_百度知道,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实际上东周时代秦国的都城使用时间最长呢,小编为大家带来东周时代秦国的都城使用时间最长,希望能够帮到您。
东周时代秦国的都城使用时间最长
为雍城。
雍城为中国东周时代的秦国国都,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献公二年(前383年)定都此地,建都长达294年,有19位秦国国君在这里执政,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雍城以河流为城的“城堑河濒”,是“水上秦都”,秦以水御敌200年后首筑城墙。
其位置在今陕西宝鸡凤翔境内,现有秦雍城遗址,为我国十大考古之一。民国22年(1933),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徐旭生、苏秉琦及语言研究所石璋如等学者,在陕西省主席邵力子协助下,曾在凤翔考古调查。新中国成立后,雍城的文物考古工作成果累累。
雍城的相关情况:
1、秦国对周朝封建制度进行深刻反思后,决定采用郡县制。秦国作为周朝的一个封国,面临着比其它诸侯国更大的危机。
2、秦早在作为周的附庸时,就位于对西戎作战的前线。西周的灭亡,使秦深切意识到诸侯的不可靠。而在长期的与犬戎作战中,秦更认识到常备军的重要性。
3、秦处于西陲边境,长期与戎狄杂居,较少受周朝带有封建性的礼仪制度的影响,因此自然而然地产生出对周朝分封制的陌生感和疑虑。历代秦君对分封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进而意识到分封制的缺陷,因此对分封制持怀疑和否定态度。
东周时期秦国的都城中使用时间最长执政国君最多的是雍城。
雍城为先秦古都,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献公二年(前383年),秦国在雍城统治长达294年,历经秦19代国君。雍城是秦国都城中延续时间最长、执政国君最多的一座都城,是秦国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西周末,秦襄公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始封诸侯,并赐岐西之地,雍地属之。秦德公元年(前677)初居雍城大郑宫。到秦献公二年(前383)的290余年间,雍城一直是秦国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的中心。
雍城对于东周时期城市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在于:
1、经过19位国君的苦心经营,秦人在此完成了氏族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的过渡,又开始了向封建社会迈进,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2、作为国都,雍城筑起了规模巨大的城垣,修建了壮丽宏伟的宫殿,成为当时全国发达的都市之一。
3、由于雍城西北高,东南低,加之从北部雍山一带的水流通过白起河及多条河流穿城而过,使当时的雍城成为“水”中之城,从而形成了当时城内布局“顺河而建,沿河而居”的情景。
4、秦献公东迁后,雍城虽然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但作为故都,秦人列祖列宗的陵寝及宗庙仍在此地,许多重要祀典还在雍举行。秦人因此仍不断对这里的宫殿建筑加以修葺。
5、雍城数条河流与丰沛的水资源,以及城外植被茂密的林区环境,又提供了富实的渔猎经济。多元经济结构壮大了秦国国力,成就了秦公让“子孙饮马于河”的东扩愿望。
东周时代秦国的都城中使用时间最长的是那
为雍城。
雍城为中国东周时代的秦国国都,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献公二年(前383年)定都此地,建都长达294年,有19位秦国国君在这里执政,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
雍城是以河流为城的“城堑河濒”,为“水上秦都”,秦以水御敌200年后首筑城墙。其位置在今陕西宝鸡凤翔境内,现有秦雍城遗址,为我国十大考古之一。
周历王、周宣王、周幽王时(前781年以前),西戎势力发展,深入关中,威胁周室,屡起战争。“周避犬戎难,东迁都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而有其地,与誓,封爵之。”从此,秦始有封地,为诸侯国。
雍城小型秦墓的形制大致可分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和洞式墓二大类;葬式大都为墓主头向西或稍偏北、屈肢或直肢葬两种。秦秋和战国早期的墓葬中,存在着殉奴现象,随葬品种类繁多。铜器有鼎、豆、壶、簋、盘、匜、甗、盂、戈、矛、剑、弩、矢、斤、锛、削及各种车马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国号仍为周,因之前的周朝国都在洛邑之西,所以称呼周平王之前的周朝为西周,周平王之后的为东周。
东周时期,周考王于公元前425年(周考王15年)封其弟于河南地,建立周公国,为周桓公。这为周王朝最后一次分封。自这次分封后,周王的土地全部分封完毕,连自己也为寄居于此周公国。
周桓公死,其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周赧王时,周惠公封其小儿子于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东西周分立,西周都河南旧于王城,东周都巩。
东周时代秦国都城
首先,根据史料记载,秦国始祖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名将飞廉(蜚廉)之子恶来之后。周孝王时,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王封为附庸。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由此,在和晋国、齐国、楚国等诸侯国比起来,秦国正式成为诸侯国的时间相对较晚。秦国正式成为诸侯国后,于公元前677年定都雍城(今陕西凤翔县南)。凤翔县东西分别邻岐山县和千阳县,南北分别为陈仓区和麟游县。凤翔县古公元前419年,也即进入到战国时期后,秦国为了向东边扩张,选择将都城从雍城(今陕西凤翔县南)迁到泾阳(今陕西泾阳县)。就公元前419年来说,晋国已经名存实亡了。在春秋时期,晋国成为阻挡秦国东进的重要阻碍。而在进入到战国时期,因为魏赵韩等忙于争夺晋国留下来的资源,所以给了秦国向东边扩张的时机。由此,秦国迁都到相对靠近东边的泾阳(今陕西泾阳县)。到了公元前383年,秦献公在位时,选择继续都城东迁至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称雍,是周秦发祥之地。对于秦献公来说,之所以将都城东迁至栎阳,是希望收复被魏国占领的河西之地。在战国初期,魏国继承了晋国的衣钵,加上率先变法的缘故,所以迅速成为当时的霸主。彼时,秦国在和魏国的交战上屡屡失利,原本拥有的河西之地也被魏国占据了。在此基础上,秦国将都城东迁至栎阳,虽然有利于和魏国争夺河西之地,不过,其也加大了都城被魏国攻陷的风险。由此,到了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这位君主在位时,正式将秦国的都城从栎阳搬迁到了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
中国的汉字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