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x咨讯 >

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 x咨讯
  • 2021-12-24

讲到资治通鉴,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有人问资治通鉴和史记分别是谁写的,另外,还有人想问详细的古代各种体的史书名称,这到底是咋回事?实际上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呢,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体史书,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原先《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以政治、军事史为主,展示了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以此作为历代朝廷的借鉴,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现在大陆出版的柏杨版是纪事体的。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扩展知识: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一、本纪

“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

二、表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三、书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四、世家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五、列传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8]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记述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国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春秋》、《左传》、《资治通鉴》属于什么体史书?

编年体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

扩展资料

史书

史书指古籍中专门记载历史的书,在四库分类之中就是史部。早期的史书都是以编年史的形式存在,晋朝太康年间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也是编年体。东汉末年,荀悦撰成《汉纪》,开创了编年体的断代史。

中国西周末年各诸侯国已有历史记载,如晋国之《乘》、郑国之《志》、楚国之《梼杌》、鲁国之《春秋》等,《墨子》里面说墨翟曾见过“百国春秋”。

史书资治通鉴是属于哪一类体例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属于编年体通史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由司马光所编写的一部拥有着多卷本的编年体史书,整部史书一共有二百九十四卷,司马光从公元前403年开始一直到公元959年,总共耗时十九年编写完成。

《资治通鉴》主要是以时间为大纲,以事件为目录所编写的,一共涵盖的有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

在这本书里面,司马光总结出来了很多经验和教训,共统治者们来借鉴,宋神宗看到这本书以后认为这本书可以历史的得失来作为借鉴,从而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极为重要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被视为君臣士人的必修教科书,即使在现当代,也有重大影响。

其以各朝各代治乱兴衰为线索,在记录历史的同时,分析帝王人臣的品德善恶,治国理政的政策得失,总结王朝更替的经验教训。

载史明鉴之同时,《资治通鉴》仍不乏文学色彩与哲思光芒,其中无数惊世醒人的历代往事与振聋发聩的名言警句,使人过目难忘,品味不尽。

它可以怡情,可以增智,可以导正,可以借鉴,是人生不可多得之良言,据说毛泽东将《资治通鉴》读过17遍。

详细的古代各种体的史书名称

纪传体:《史记》、《三国志》;编年体:《左传》、《资治通鉴》等;纪事本末体:《通鉴纪事本末》。

1、《史记》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2、《三国志》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而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3、《左传》

《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为《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它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4、《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5、《通鉴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是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由南宋袁枢(1131—1205)所撰,凡四十二卷。始于〈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之征淮南〉,共1300多年。

文字全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原文,只是撰写方式改易。取《通鉴》所记之事,区别门目,分类编排。专以记事为主,每一事详书始末,并自为标题,共记239事,另附录66事。

开“纪事本末体”之先河。为了方便阅读,分为战国至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四部分。

资治通鉴是什么体的史书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什么体史书

资治通鉴是一部记录东汉历史的编年体史书。

编年体指的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根据时间的脉络,记录沿着时间的发展发生的历史事件,叙述上根据时间规律,符合人们的认真过程,更容易让人明白,也可以使文章的脉络清晰,结构明朗。

关于资治通鉴的介绍: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中国第一部 编年体史书 到底是 左传 还是 资治通鉴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既不是《左传》,也不是《资治通鉴》。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春秋》是由鲁国史官记录大量当时本国诸侯,大夫,国人等失礼非礼之事;鲁国史官也会收集其他诸侯国公侯大夫等失礼非礼之事,会记录诸侯国公侯间大夫等间书信内容,比如晋叔向与郑国子产关于铸刑书的书信,其中记录了齐国史官因为保持真实记录而被杀掉的事件等。

在每一季的开始,一般要写“春”到“冬”四季的季节。古时历法先有春秋,后分冬夏二时。因此把国史记载叫做《春秋》。

现存《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传》和《谷梁传》载至哀公十四年止,为二百四十二年,《左传》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

孔子所作的《春秋》是一部蕴涵着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学著作,这是从先秦孟、荀到两汉马、班诸家一致的看法。两汉以后,今文经学衰微,学者多受古文经学门户之见的影响,开始视《春秋》为历史学著作,并由此引发了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春秋》性质之争。

春秋时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那资治通鉴呢 有什么区别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是对《春秋》的注释,是第一部叙事详尽完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所以我国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资治通鉴》国内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关于编年体通史和编年体史书的区别顾名思义,通史记录的是几个朝代或历史阶段,比如:《资治通鉴》记述的是上起公元前403年(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公元959年(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共记载了十二代,贯穿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治乱兴衰的历史.

而《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就几百年而已

到底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资治通鉴》还是《左传》?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左传》是第一部记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还有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是《汉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