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x鉴赏 >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 x鉴赏
  • 2022-01-06

讲到孩子,我们很多人都了解,有人问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还有人想问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这到底是咋回事?其实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们整理的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今天就一起来看一看吧。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读书世家会让孩子充满书香气质,斤斤计较的家庭会让小孩自卑、较真一生。前者懂得变通与受人欢迎,后者只会越来越极端、让人畏惧。

原生家庭的不幸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带来的影响挺大的,因为你生长的环境不同,所形成的性格也不一样,不一样的性格,就导致了不一样的人生。同时,不一样的成长环境,也养成了不一样的生活习惯,好习惯造就你的一生,坏习惯,就阻碍你一生的发展,成为绊脚石,是你跌倒。因此,你必须从改变自我做起,起点当然就比别人低了。

原生家庭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前言】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另一个是我们长大以后,自己结婚后组建的家。

我们把第一个家叫原生家庭,后来组成的家庭称为再生家庭。

01

最近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很有意思。

国外的影视作品里,动不动就会强调心理创伤——小时候被父母打过,上学时被老师当众批评,当兵时经历太多生死...他们都会在成年后寻找心理医生,因为这些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

可是奇怪又讽刺的是,在中国从来就不把这些当回事。

小时候被父母打貌似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被老师当众批评甚至打骂似乎就不应该记在心里,就算军人上阵杀敌,那也是本分,杀越多越自豪,极少听说有人因此就心理扭曲。

真的是中国人耐造?外国友人太矫情了?

并不是。

最近我读了周冲的短篇《人间味》,里面有这样一段描写:“母亲此生积怨颇多,贫困、卑微、辛劳与冷漠使她无从舒展,我的蠢笨令她失望,父亲的美貌又令她紧张,她日益敏感易怒,神经如履薄冰,微薄小事便轻易令她发作。”

她的家庭,父母长期处于歇斯底里的状态,对孩子的关心止步于吃饱穿暖,基本没有任何精神层面的交流。母亲从家庭收到的戾气,不经意间宣泄到子女身上,夫妻之间似乎只剩下搭伙吃饭的感情,互相拆台、恶言恶语像家常便饭。

试问一个婴孩,从小要在这样扭曲的家庭中度过十几年,她怎么可能不受影响?

她曾经郑重地发誓,不想成为这样的父母。

但有一天,她悲哀地发现,自己的个性和行为中鬼使神差地充满了来自原生家庭的暴戾,它仿佛一条寄生虫潜伏在她体内,无声无息。等着在某个时机忽然露头,邪恶又黑暗,好似瞬间就要把她生生毁掉。

人就是环境的产物,原生家庭每天的耳濡目染,就能把一个先天还不错的孩子生吞活剥。

02

我想起了我的朋友X,母亲天天在麻将桌上,父亲常年酗酒,记忆中她上学时常请假,后来才听同学说,他父亲常常对她们母女拳脚相加。

可能是上天想要给这个悲惨的家庭些许安慰,朋友X非常争气,勤奋好学,从小成绩就拔尖,而后考上了国内前十的大学。我曾经以为,她的努力和优秀一定能改变她的命运,挣脱那个沉重的家。

直到她遇到她丈夫。说真的条件比她差很多,但至少对她不错,两个人没多久就结婚生子了。可是直觉隐约告诉我,她并不幸福,后来有次见面她悄悄对我说,她无意中得知她丈夫在她孕期频繁出入特殊娱乐场所,而且不止一次。

“但是,我还是会原谅他。”她面容痛苦,顿了顿说。

我震惊地说不出话。印象中她自尊心极强,听不得一点污秽之事,但在婚姻中却恰恰相反。

她撕心裂肺地哭起来,说着自上大学时她家就欠着外债,为了生活她不得不做好几份兼职,很晚才回寝室,房间漆黑,她常常饿得发抖。那种从脚底下渗出的绝望和凄凉,她这辈子都不会忘记。我好像忽然明白她为什么愿意和比她差很多的男孩子结婚,就算出轨也愿意轻易原谅。

原生家庭里,她极度缺乏爱和呵护,以致于走进社会,得到异性一点关心,就如同抓到救命稻草,不敢放手。

记得那次谈话的最后她说:“我太害怕失去了,得到的这些对我已是奢侈。”

原来,每个人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往往会使他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一生的重大决定。

03

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一个人的童年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行为、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一生的幸福。

那么,真的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来自原生家庭的创伤吗?

我的亲身经历是,有。但基本没有可能完全消除。

说巧不巧,我的家也是一个战场,就算我现在工作很忙在家的时间很短,他们也会在那仅有的几天吵得不可开交。因为从小就是如此。

但微妙的是,这对我产生了一个相反的效果——我很独立要强,并且一心想与这个家庭“断裂”。少年时我拼命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就为了早点逃离。后来如愿以偿,我来到千里之外上大学,并看到了新的世界,但也渐渐发现了另一个悲哀的事实:家庭阴影对我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

我无法控制习惯性对别人充满敌意、对世界充满悲观,不愿相信善良和爱,甚至会在一些时候使用父母的方式思考、攻击,潜移默化地变成了自己发誓不会成为的人。尤其跟家庭和谐的朋友相比,我非常自卑,他们平和而完美,我却激烈、暴戾,越是这样,我就越对自己心生厌恶。

终于,我陷入了轻微抑郁,看到高的地方就莫名有俯身一跃的冲动。直到一次,我恰好站在了那么一个边缘,风轻轻一吹,我忽然一身冷汗。

一个念头冒了出来——我不能这样。

似乎是因为有了所谓生死边缘的体会,我开始自救,因为我想活着。

我强迫本不善社交的自己广交朋友,磕磕绊绊中发现友谊的真谛,遇到了终生挚友;我拼命泡图书馆,在书中窥见自己的渺小和宇宙的浩渺,尤其是翻遍了各种历史书后,我不再会断章取义地看人看事看世界,想通了许多;我强迫自己走出去实践,做高官家庭的家教、创业公司实习生、社团负责人...慢慢发现自己性格还算坚韧,思维也不狭窄,原来我没那么差,还算有救。

渐渐地,我似乎跳出了一个看不见的驱壳,把“我”归还给自己,或者说,归还给这个宇宙。

二十多岁,在三观还未完全建立、看未开阔眼界的时候,是自我重塑的不错时机。请坚定地,乐观地,勇敢地,勤奋地触碰除了家以外的世界,这也许是自救的最好途径。

04

原生家庭的罪与罚,真的要充满抱怨并且断裂吗?

这一切从我开始读历史和听长辈讲那个年代的故事起。我再也恨不了这个家了。

我的父母全部都是70,80年代通过高考走出农村考上大学的年轻人,他们努力自强,百里挑一,记得很小就看过他们年轻时精致的塑料笔记本,上面贴满了美丽的简报、写满了海子、食指的诗,年轻的他们迷茫又向往,比我此时更纯粹,更美好。

可没等回过神,生活过早地把他们拖进现实的泥沼,二十出头,突然受父母之命背负起一个家庭,拿着微薄的工资艰难生活,努力工作仍然逃不过捉襟见肘的窘迫,他们那样慌张、措手不及,锅碗瓢盆碰撞在一起,全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妻子面对生活的艰难,渐渐怨声载道,年轻的丈夫从不知道怎样面对家庭,茫然失措。生活渐渐幻灭了对爱情的所有希望,变成揉碎理想的战场。

不管这是时代的悲剧还是家庭的悲剧,但我现在所拥有的生活,很可能已经是踩在他们肩膀上,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生活。

当我长大成人,除极少数时刻,我已经不再抱怨这个家庭,真诚地选择理解和原谅,并尝试着寻找全新的途径去改善关系:我坐下来和父母谈心,寻找问题源头并设法解决;有时我故意犯些无关紧要的错误,让他们因为我站在一方开始沟通;我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对他们好,让他们不再过于否定这个家庭存在的意义。

可能这一切努力收效甚微,但做了总好过什么都不做。

而且其中更重要的意义是——人很容易就沉迷于某种念头或者情绪无法自拔,但当我鼓起勇气开始面对,开始看清父母,也就看清了自己。

当某天我真正准备原谅父母的那一刻,我才真正饶恕了过去的那个自己。

05

究竟该怎样面对和解决原生家庭的罪与罚?对抗断裂?离开逃避?

这也许是每个原生家庭并不幸福的年轻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讲,最好的答案,可能是原谅;最好的方法,可能需要你亲自来重塑雕像,不再依托任何人。

当你不再抱怨原生家庭的种种,当你明白自己性情中有些负面的东西来源于哪里,当你学会了与这些负面的东西和解并且慢慢去修正,当你学会了理解和原谅,开始用心去改善这一切,让事情朝着一个乐观的方向前进,这样,一个新的我才会产生。

有一首我非常喜欢的诗这样写:

人并非一个独立的单体

我们的DNA镌刻着过往

你的所感所想

过往也必有共鸣

我们只是宇宙间的分子

按照既定的轨道行走

偶尔相遇

倒影在彼此的心里

记得今年十一回家,我翻开小时候的照片,曾经的记忆扑面而来,脑袋里嗡的一声。

那个女孩陌生又熟悉。我们像是行走在宇宙不同时空中的两个灵魂,在不同的时间盒子里按照既定的轨迹行走,仿佛能彼此感知。

她单纯稚嫩,向往未来。我看着她,渐渐平静安定,嘴角上扬。

这是我与过去的和解,从断裂摒弃到会心一笑。

女孩,你好,谢谢。

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有多大?

分享一段话:“长到一定程度你就会发现,想要改变自己的父母,是很难的。因为你只参与了他们生命中的一段旅程。他们的命运和时代不允许他们拥有你那么多现实以上的追求和幻想。你有这样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值得感激的事情,不过这样的幸运有时候让人很尴尬吧。我明白。

我一直觉得,到后来有些理解会被包容取代。他们的平庸会被包容,他们的过时和老土会被包容,你所说的“low”也会被包容。

建立自己的世界。你可以有与他们无关的世界,在你自己的世界里做一个你觉得所谓“体面”的人,但一旦你进入他们的世界,你就得卸下自己的“体面”,包容他们的习惯。

父母从来不会阻碍你活出自己的人生,相反我认为真正活出自己的人,是可以接受原生家庭瑕疵的。”

原生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原生家庭影响你的人格和亲密关系

原生家庭

我们人的一生中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另一个是我们长大以后,自己结婚成家的那个家,我们把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

不记得的事情对你影响更大

记得的事情,和当你年幼在原生家庭时一些不记得的事情,哪个对你的影响比较大呢?

是那些我们不记得的事情对我们的影响更大。人好比一台运行良好的电脑,平时我们看到的电脑界面是我们需要看到的界面,但决定呈现这些界面的程序却隐藏在电脑编好的程序中。因此,我们也受一些看不见的程序的驱使,而表现出现在的行为。

在人际互动中,很多时候我们是在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里不知不觉中学到的一些行为,有些时候也会反其道而行之。

由于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对事情的要求有不同的规则。

比如一对新婚夫妻,妻子坚持牙膏要从底部开始挤,丈夫却从中间一捏,就把牙膏挤出来了。妻子会说牙膏本来就该从底部挤,丈夫会说:“你的本来和我的本来,本来就不一样。”

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习惯和规则。

比如:一个原生家庭家教严格、亲密度高的妻子新年陪原生家庭关系疏离的丈夫回家,吃完年夜晚丈夫一家人四散离开,看电视的看电视,玩的玩,留下新媳妇一个人在饭桌边面对满目杯盘,丈夫看也不看自己一眼——妻子感到受伤以致哭泣,而丈夫却觉得不解;等到丈夫回妻子家的时候,大年初一,一家人早起煮好饺子,穿戴整齐坐在桌前等着父母的新祝福,新女婿却还在床上睡觉,妻子把他匆匆叫下来——妻子感到特没面子,倍受伤害,丈夫还是觉得不解。

所以,当你没有感受到爱的时候,并不代表爱不在身边。也许每一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同样,当你觉得受伤的时候,并不代表别人故意要伤害你。

童年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往往使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影响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决定。比如一个非常漂亮、品学皆优的女孩子,找对象的时候总是找条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处一段时间,又很难勉强自己而分手。

原来,在她六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为了养家不得不做几份工作。有一天晚上,母亲还在工作,她一个人回家,看到漆黑的房间,冰箱里什么吃的也没有。这种孤独凄伤的感受如此刻骨铭心。从此她做了一个决定——绝不要被人抛弃。所以她找对象的时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样优秀的男孩子。

这些潜意识中产生的“隐形的内在誓言”,常在当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上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这个影响一生的决定,并不见得一定是坏的。它曾在你人生中某一阶段保护了你,对你有帮助。只是到后来,当你的人生环境改变时,过去这保护你的行为在新的环境里,反而变成了阻碍。

当夫妻两人的内在誓言正好相反的时候,可能会造成很多的问题。即“环环相扣的心理情结” 。

夫妻关系,很像两个恋人要在一个完全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的房间里跳一支很难的探戈舞。若要能共谱一支最美的人生之舞,我们必须学习了解原生家庭,在漆黑的潜意识中为爱点燃一盏灯。

了解“强迫性重复”

生命中,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与某些特定的人发生或爱或恨的关系,潜意识中借着与他们或快乐或痛苦的深度情绪互动过程,得到第二次机会,去医治过去所受的心理创伤,弥补过去的遗憾,满足童年对自己特别重要却未能得偿的一些心理需求。

值得思考的问题

1.你从小最需要的,而最没有得到满足的一些心理需求是什么?

2.你从小常常有的一些负性情绪是什么?

3.你在哪一方面特别有情感过敏?你的“内在誓言”,或你的一个强烈的经验感受,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是什么?

每一个人要学习为自己的心理情绪负责

你没有办法使风不吹,但你可以调整风帆,让你的船到达目的地。最没有影响力的人,往往是那些绝对不接受别人影响的人。

不要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改变的借口,因为,你的幸福、快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过去原生家庭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负责任。但是,从今天开始,你所做的每一个选择,你都要自己负责任。

请记得: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创造一个文化。过去不对的事情,不要持续下去;过去好的经验,要把它传承下去。

什么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最好?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

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不能没有爱!

尊重是最深层次的爱!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里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

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细胞结合而来,因此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都希望爸妈是结合的。然而,夫妻能够一同生活已是一件不容易之事,更何况期待每对夫妻都能白头偕老?因此夫妻离异时有所闻,重点是当夫妻分开时,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我们是否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呢?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

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么,孩子是透过什么方式与父母连接的呢?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为透过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觉“我们是一起的”,这就是归属感的需求。

因此,孩子不会去管所做的内容是什么,有时甚至是触法也不管,因为强烈的心理需求就像饥饿时只要能吃饱,甚至犯险去偷食物。因此,我们要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须与父母双方都有所连接,这样才能满足心中的归属感需求。

如果孩子对其中一方的连接有所缺乏,将会让孩子感到空虚遗憾,而最令孩子难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妈妈常说爸爸不好、不认同爸爸,孩子为了能和爸爸连接,会采取强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发生相同的事。但因为这不被妈妈允许,所以孩子表面上会听妈妈,然而私底下会像爸爸,甚至在潜意识里跟随着爸爸的命运而不自知。当我们否定自己的先生/太太时,我们正在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呢?

“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

“你妈妈死爱钱,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

“你妈妈爱唠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

“你妈妈都不顾家,你以后千万不可以像她一样!”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出现这些行为:懒惰、不负责、死爱钱、爱唠叨、不顾家。为什么?因为他心里强烈需要和他的父母连接,但有关他爸爸/妈妈的信息却全是负面信息,他当然只能跟这些信息连接,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

有人说,我只放在心里没说出来呀!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觉无比敏锐,就算表面上没说,如果你心中有这些信息,一定会在无意识里显露出来,而你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当夫妻因为对方的行为而否定他/她身为父母的身份,孩子就会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为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当你越不尊重对方,孩子就会越像他/她。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既然与父母连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来满足孩子连接父母的需求。

“孩子你真了不起,你和你爸爸一样真聪明!”

“你和你爸爸一样讲义气!”

“你和你爸爸一样人缘儿很好!”

“你和你爸爸一样很孝顺!”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善良!”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有爱心!”

“你跟你妈妈一样喜欢学习!”

“你跟你妈妈一样做事很认真!”

不只是称赞孩子,重点是称赞孩子“像爸爸”“像妈妈”的地方,透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朝好的信息方向与爸妈连接,心中对归属感的渴望也会得到满足。要尊重另一半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并允许孩子和他/她连接:

“如果你像你爸爸,我会很高兴。”

“如果你像你妈妈,我会很高兴。”

当孩子连接的渴望被允许了,就不会那么强烈地在暗地里连接那些被否认的缺点。尤其是离婚的父母若能这样做,孩子必能有好的发展,他们会学到大人有时候会吵架,夫妻有可能会分开,但是他们却能承认彼此的位置,也承认对方的父母身份,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身教,也是莫大的祝福。

因此请记住,千万不要因为另一半的行为,否定他们是孩子父母的身份,因为事实不会因为隐瞒而改变,否认或隐瞒只会令孩子在无意识里被否认。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到底有多大?

原生家庭是每个人生命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在原生家庭里受伤、都会有遗憾和痛苦,但不要把原生家庭的问题,当作是自己不肯成长、不肯改变的借口。因为,每个人自己的幸福、快乐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如果你已为人父母,那么: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再重新创造一个文化和传承。你没有疗愈的创伤和问题,都会复制和传承到孩子身上。过去不好的事情,不要持续下去;过去好的经验,要把它传承下去。你正在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和他的家庭幸福。

原生家庭教育对人影响有多大?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决定性作用,你给孩子怎样的生长环境,孩子将来就有怎样的人生格局。原生家庭对孩子的爱影响了孩子的性格,是孩子的信心来源,一个输得起的孩子,即使没有成功,也能活得洒脱开心。而往往没有负担去做一件事,却更容易成功。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真的是决定性的吗

原声家庭对孩子得影响不能只用好坏来形容。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去判断。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例如过度干涉,保护过度。只给钱,缺少爱。漠不关心或是厌恶打骂。注重孩子的成长等。

这类家庭一般都是比较和谐的,孩子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将来也一定是一个善待他人的人。加上父母的有意培养,孩子必定会有所成就。所以说明天家庭对孩子影响是有决定性作用的。

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你从小到大的成长确实没有得到家庭的温暖,受了不少委屈,学也没上成,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太艰难困苦了,不过你现长大了,可以自食其力,边工作边学习是个有志气的孩子,由于父母的不和谐,造成家庭的不幸福,你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生活,影响了你的性格,你现在年龄大些,懂得道理了,多学点知识,慢慢改变一下你的性格和对家人的态度,对家庭和别人多一份温暖你就会多得一份爱,人生的道路都会有障碍的,好好努力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