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x鉴赏 >

隋与唐为何被称为隋唐时期

  • x鉴赏
  • 2021-12-18

提到隋唐,大家应该都熟悉,有朋友问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是什么意思,当然了,还有人问隋唐美术的时代背景,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实际上隋唐时期有哪些宫廷音乐呢,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隋与唐为何被称为隋唐时期,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隋与唐为何被称为隋唐时期

1、从历史发展的时间范畴看,隋唐时期(581年—907年),为隋朝(581—618年)和唐朝(618—907年)两个朝代的合称,处于中古时期。隋时期为581年—618年;唐时期为618年—907年。前者是两个朝代时间范围的总称,后者分别单指某一个朝代的时间范围。

2、隋朝鼎盛时期北至东北辽宁一带,西至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东临东海,南至越南北部一带。唐朝鼎盛时期北至贝加尔湖以北和外兴安岭,西至中亚的咸海,东至库页岛,南至越南北部。

3、隋文帝杨坚在旧长安城东南龙首原南侧营建新都,名为大兴城;开皇三年迁都大兴城,仁寿四年炀帝即位,诏以洛阳为东京;大业元年营建洛阳新城于汉魏旧城西十八里,迁都于此。

唐初都长安。690年武则天称制,遂定都洛阳。光宅元年改东都为神都,京师为西京。神龙元年中宗即位,复以洛阳为东都,长安为京师(通称京城或西京);706年11月,还都长安。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是经历了五胡乱华和南北朝两个漫长时期后的两个大一统皇朝。在民族思想上比较开放。两朝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科技上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隋唐两朝君主在治国政策上较为开明,也影响了周边诸国向中国朝贡、学习。

隋朝鼎盛时期北至东北辽宁一带,西至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东临东海,南至越南北部一带。唐朝鼎盛时期北至贝加尔湖以北和外兴安岭,西至中亚的咸海,东至库页岛,南至越南北部。

百度百科-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是隋朝和唐朝两个朝代的合称。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隋朝(581—618年);唐朝(618—907年)。

隋朝(581年—619年)是经历了南北朝二百多年分裂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隋唐。唐朝历二十二代,前后共二百八十九年,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扩展资料

北周于577年灭北齐,统一华北后国力兴盛,但是北周宣帝宇文赟奢侈浮华,沉湎酒色,政治腐败,还同时拥有五位皇后。外戚杨坚乘机将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渐由他掌握。580年6月8日北周宣帝病死,杨坚扶持年幼的北周静帝宇文阐,以大丞相身份辅政。

581年3月4日,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即隋文帝,建国隋,北周亡。隋文帝意图南灭南朝陈,采纳高颎的策略:干扰南朝陈的农业生产,破坏陈国的军事储积,使陈国损失惨重,而又疲惫不堪。

隋文帝于隋与突厥之战胜利后,587年10月26日废西梁后主萧琮,西梁亡。隔年发动隋灭陈之战,隋文帝命杨广、杨俊与杨素为行军元帅但是实际指挥的是高颎,三军谘禀,皆取断于颎 ,兵分八路攻陈。

589年2月10日,联军进入建康城,俘陈后主。不久,各地陈军或受陈后主号令投降、或抵抗隋军而被消灭,只有岭南地区受冼夫人保境据守。590年9月,隋派使臣韦洸等人安抚岭南,冼夫人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

至此,隋朝结束西晋永嘉之乱以来二百八十余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完成中国的大一统。

617年李渊杀王威、高君雅,在太原起兵造反。不久,李渊率诸子众将攻破守备关中的屈突通,占领隋都大兴城。李渊拥立杨侑为帝,是为隋恭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

而在扬州的隋炀帝,他安逸游乐,不愿返回关中,最后于618年的江都政变中被宇文化及等叛军杀害。李渊借此机会,于同年五月迫使隋恭帝禅位,建国唐朝,即唐高祖。都城大兴改名为长安。

在入主关中前,先派使吹捧占据河南的瓦冈军李密,使其成为东方的屏障。入主关中后,派李世民平定西北金城的薛举、薛仁杲,派唐使安兴贵、安修仁生擒武威的李轨。620年派李世民击败入侵河东(今山西省)的刘武周、宋金刚。

而后洛阳郑帝王世充与河北夏帝窦建德宣布结盟,联合抗唐。622年李世民击溃联军,俘窦建德,王世充投降。窦建德的余部刘黑闼也被李建成击溃,河北至此平定。623年辅公祏率杜伏威余部在丹阳反唐,隔年被唐军俘杀,江南平定。

而两湖地区也在621年唐将李靖于唐平萧铣之战获胜,梁帝萧铣于江陵降唐。翌年,岭南冯盎降服,又虔州林士弘死,中国本部归唐朝所有。

隋唐时期和隋时期,唐时期有什么区别吗

单从历史发展的时间范畴讲,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为隋和唐两个朝代时间范围的总称,处于中古时期。

隋时期为公元581年—618年;唐时期为公元618年—907年。

区别在于前者是两个朝代时间范围的总称,后者分别单指某一个朝代的时间范围。

举个简单的例子:1(元)+2(元)=3(元)

如果更为深入的讲,“时期”一词,指事物发展的一段时间。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事物,都有其特质存在,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将“隋”和“唐”再分开说明的原因。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前半生+后半生=一生

希望你能理解。

隋唐时期的历史故事

1、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2、李渊攻取长安之战

李渊攻取长安之战,是隋朝末年地主阶级内部进行的一场争权夺利战争。是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攻占隋都长安(今西安)的作战。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八月,霍邑之战后,李渊率军进至龙门(今山西河津西),派兵6000渡河。十月初四,李渊引兵至长安与诸军会合,兵力达20余万。二十七日命诸军攻城,十一月初九占领长安。此战为建立唐朝奠定了基础。

3、唐灭西秦之战

唐灭西秦之战是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至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间,在唐朝统一战争中,秦王李世民率军击灭陇西(今六盘山、陇山以西和黄河以东一带)割据势力西秦薛举、薛仁杲父子的作战。

4、浅水原之战

浅水原之战,发生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十一月,唐朝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东北)对陇西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所部的作战,此役一举击败薛仁杲,夺取陇西,除去关中西面的一大威胁势力。

此役李世民采用后发制人,疲敌制胜,坚壁不出,穷追猛打的策略,反败为胜。

5、唐灭东突厥之战

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在唐与突厥的战争中,唐王朝为消除北方威胁而攻灭东突厥颉利可汗部的重要作战。

颉利可汗率万余人欲逃过碛口,遭李绩军堵截,其大酋长皆率众投降。颉利逃往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西北的沙钵罗部落,欲投奔吐谷浑,被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俘获送往长安。

隋唐时期的时代背景 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

隋朝 公元581年由杨坚建立,定都大兴城,589年隋朝灭陈朝,统一全国,公元618年,李渊废隋恭帝杨侑自立为帝,建立唐朝,隋朝灭亡。

政治: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北周覆亡。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随后于589年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初创三省六部制,完善于唐朝,巩固中央集权;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另外建立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这些都强化了政府机制,根据南北朝的经验而改革政治,公元605年,隋炀帝即位后,令宇文恺营建东都洛阳,并于606年颁布诏书迁都洛阳。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发动兵变,杀隋炀帝;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李渊称帝,建立唐朝。

经济: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并改定赋役,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另一方面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查户口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隋朝还在各地修建粮仓,储备粮食,存粮达到可食用数十年,另外还修建大运河,方便南北经济文化发展

文化:由于隋朝时间较短,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大。虽然有提出改革浮靡文风的要求,但是后继中断,古文运动需要到唐朝中叶才成功的发展起来。当时有专门研究音律学的著作,也有不错的散文与诗歌。在南北朝时,南朝文学讲究声律和彩色,北朝文学讲究质朴切实用。由于南朝艳丽的文学征服了北朝,使得隋朝文学大多承袭梁陈学风,没有新的突破

唐朝 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公元623年基本 统一全国,公元907年,朱温强迫唐哀帝让位,唐朝灭亡

政治:公元617年,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公元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阳,史称武周。公元705年,神龙革命后,唐中宗恢复唐朝国号。 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 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公元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

唐朝沿用隋朝官职制订三省六部制,主要机构有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三省即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唐朝法律分为律、令、格、式四种。律是刑法典;令是指国家对各项制度所做出具体规定(如《户令》);格是对律令式做出补充修改与对禁令的汇编;式则是各项行政法规(如《水部式》)。《唐律》是根据隋朝《开皇律》经过《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三朝修正而来。 自唐高祖时代开始制订,在唐太宗时才宣告完成。至唐高宗永徽年间又对唐律进行了全面解释,写成《律疏》,与《唐律》合称为《唐律疏议》,后世又称呼为《唐律疏典》。唐律分十二篇,共五百零二条,刑为五刑。唐朝律法将谋反、谋叛等反对朝廷的行为定作不得赦免或赎免的“十恶”大罪,对朝廷的延续起到了保障作用。又有一系列相关土地私有权的条例,维护了经济基础。贵族、富人、官僚受到了一定的不平等的法律保护,在与庶民触犯同样的法律下可减刑或免刑。

经济:

农业

唐朝农业生产工具又有新的进步。曲辕犁就出现在

唐朝。还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车和筒车。唐朝前期,仅见于记载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达一百六十多项。其中著名的如玉梁渠、绛岩湖、镜湖等。 天宝年间,唐朝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顷。粮食产量也有提高。天宝八年,官仓存粮达九千六百万石。长安、洛阳米价最低时每斗仅十三文,青州、齐州每斗仅五文。唐朝后期,由于人口南移加上土地开垦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手工业

唐朝手工业分官营和私营两种。工部是主管官营手工业的最重要部门之一,直接管理的机构有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少府监主管精致手工艺品;将作监主管土木工程的兴建;军器监负责兵器的建造。监下设署、署下设作坊。还有铸钱监和冶监等。 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一般不对外销售,只供皇室和衙门消费。工人则分为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户、杂户等。私营手工业较官营手工业不发达。唐朝前期主要手工业有纺织业、陶瓷业和矿冶业。唐后期,南方手工业大幅进步,特别是丝织业、造船业、造纸业和制茶业。

唐朝手工业比前朝有很大的进步,商业也比前朝发达。手工业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有益的作用,商业的发达刺激着手工业进步,也加强着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货币

唐朝建立后,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铸币政策体系。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 确立了国家铸币的法币地位。同时,又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绢帛为货币的传统,实行了“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钱即铜钱,帛则是丝织物的总称,包括锦、绣、绫、罗、绢、絁、绮、缣、紬等,实际上是一种以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货币制度体系。

唐朝政府不断出台严厉打击私铸和滥铸等的法令,并禁断使用恶钱,但是由于铜钱供应量严重短缺,币值不断上升坚挺,私铸和滥铸有暴利可图,所以成效并不理想。 两税法实行以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现为钱重物轻即所谓“钱荒”问题的不断恶化。

唐代大城市中出现了柜枋和飞钱。柜枋经营钱物寄付,在柜枋存钱的客户可以凭书贴(类似于支票)寄付钱财。这些都说明了商业在唐朝中期的繁荣。唐末,因为黄巢之乱和藩镇战争,户数锐减,社会经济规模再也未能达到开元盛世的水平。

赋税

唐朝中期,公元780年实行两税法,当年税钱1089万八千余缗,谷215万七千余石。821-824年年均税收3515.1228万贯、石,唐后期853年税收下降到925万余缗,其中盐利达278万余。随着唐朝对盐商压迫加剧,直接引发了黄巢起义。

文化: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谓是唐诗,自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朝著名诗人层出不穷,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岑参、王维,中唐时期的李贺、韩愈、白居易,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是其中的几个代表诗人。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异,既有对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沉郁厚重的“诗史”,还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这些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律诗和古诗的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全唐诗》收录数量最多的大城市为洛阳、长安、金陵。

张萱绘《虢国夫人游春图》由于吸收了西域特征与宗教色彩,唐朝艺术与前后朝代都迥然不同。初唐的阎立本、阎立德兄弟擅画人物。吴道子则有“画圣”之称呼,他兼擅人物、山水,吸收了西域画派的技法,画面富于立体感,时有“吴带当风”之说。 张萱和周昉以画侍女图为主,代表作品有《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和《簪花仕女图》等。诗人王维擅长水墨山水画,苏轼称他“画中有诗”。

唐朝的壁画事业特别发达。莫高窟与墓室壁画都是传世精品。唐朝的雕刻艺术同样出众。敦煌、龙门、麦积山和炳灵寺石窟都是在唐朝时期步入全盛。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和四川乐山大佛都令人赞叹。昭陵六骏、墓葬三彩陶俑都非常精美。其中雕刻家杨惠之被称为塑圣。

唐朝时期,书法家辈出。欧阳询、虞世南都是初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笔力严整,其名作有《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楷书字体柔圆。颜真卿和柳公权是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用笔肥厚,内含筋骨,劲健洒脱,其代表作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字体劲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世人称颜柳二人书法为“颜筋柳骨”。张旭和怀素则是唐朝草书大家。

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医书;公元868年,中国《金刚经》的印制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到西亚、欧洲。

隋唐历史手抄报资料

隋朝统一中国,并且开创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措施。唐朝,则完善了隋朝的政治体制,继承了隋朝繁荣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化。隋唐时期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人类文明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人们往往习惯于把隋唐连称,称之为“隋唐时期”。之所以有这样的称谓,原因不仅在于隋唐两朝在时间上前后相连,更主要的是两朝在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等方面有着很多的相同之处。

隋朝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较短,只经历了两个皇帝,39年,这样的时间比之唐朝280多年的历史,总让人们的感到隋朝的地位远不如唐朝。但实际上,隋朝结束了魏晋以来长达300多年的分裂局面,开创了自秦汉以后的又一大统一的局面,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它创立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等等都对中国的政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大运河的开挖也为南北的沟通与经济繁荣。

隋朝

公元581年,北周丞相杨坚受禅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他即位后,实行改革。隋文帝崇尚节俭,能以身作则。隋初形成崇尚节俭的社会风气。隋文帝在位20多年的统治史称为“开皇之治”。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大运河开通后,北方和南方的文化、经济和联系得到了加强,更有利的巩固统一和完整。隋炀帝通过政治改革限制、削弱关陇集团的强大势力和影响,以整饬吏政,加强中央集权,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尽成熟及过急的推进,使得关陇旧贵族势力间接造反,最后为唐朝所取代。

唐朝

公元618年,李渊篡隋自立,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公元626年,秦王 李世民发动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不久,李渊退位,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唐太宗汲取隋亡的教训,他勤于政事,要大臣廉洁奉公,政府轻徭薄赋,鼓励生产。他在位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在位时多病,皇后武则天替他处理政事,逐渐掌了大权。高宗去世几年后,武则天临朝称制。

武则天于公元690年废黜睿宗,称帝,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经常让大臣举荐人才。她统治时期,也有一些弊政,但当代史学家郭沫若称赞她的统治说:“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公元705年,她被迫退位。这以后唐朝政局再度动荡不堪,直到唐玄宗时,才又安定下来。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是武则天的孙子,公元712年即位称帝。他有作为,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宋璨为相,励精图治。他统治的前期,政治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现象。此时期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据史料记载,唐朝农业大发展,正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唐朝的手工业也兴盛起来。如丝绸纺织业,还有闻名于世的唐三彩陶器等。

唐朝经过290年的统治,由盛到衰。公元755年,范阳、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公元907年,朱温灭唐自立,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期间中原地区接连出现五个朝代,即梁、唐、晋、汉、周,合称五代。环绕中原地区,主要建立在南方的十个政权,合称十国。直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国家由分裂重新走向统一。

隋唐时期有名的医学家是谁?

隋唐时期最著名的医学家就是孙思邈,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

隋唐时期在医学上有很大发展,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医学家和重要的医学著作。象隋朝的医学大家巢元方、许智藏,唐朝的名医许胤宗、张文仲、韦慈藏、孟诜、孙思邈,以及医学名著如隋朝甄权所著《脉经》、甄立言著《古今录验方》和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皆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唐朝政府十分重视医药学的古籍整理和研究,曾由宫廷主持编修一部药物学著作,总结了一千多年来我国药物学的知识,并由各地征集实物标本,绘制成图,成为一部图文并茂、反映我国自上古至隋唐时期药物成就的专著。这部书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编修完毕,取名《新修本草》(后人名曰《唐本草》),共载药物844种。这是我国古代由国家颁定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意大利佛罗伦萨政府颁定的药典(1494年)和德国纽伦堡政府颁定的药典(1542年)要早八、九百年。

孙思邈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贡献最大的医学家。

因为孙思邈医学经验丰富,而又虚心好学,所以他在医药学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营养病学上,他首先提出了碘质缺乏病和维生素缺乏病的原理。指出“瘿瘤”(即甲状腺肿大)是由于长期吸用不良水缺碘的缘故,他建议用含碘较高的昆布、海藻、鹿靥(鹿甲状腺)等等来治疗;而夜盲病(当时谓之“雀目”)的患者,和脚气病的患者,则是缺乏维生素的缘故,他主张用含大量甲种维生素的动物肝脏来治夜盲症,所谓“牛肝明目”等等,还主张用含有乙种维生素的杏仁、防风等治疗脚气病。而欧洲人第一次论述脚气病却晚到1642年,孙思邈这方面的成就比欧洲早一千年。

隋唐时期有哪些宫廷音乐

隋、唐时的多部乐,起初是隋炀帝按照宫廷乐队所演奏音乐的不同来源,如国内不同民族,国外不同国家,将其分为若干部。隋为七部乐、九部乐,唐在隋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情况删补调整为九部乐、十部乐。唐书•音乐志)载:"高祖登基之后,享宴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多部乐虽形成于隋、唐,但其中的大多乐部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是当时大规模文化交流的产物。唐玄宗时将十部乐改为坐部伎、立部伎两部。

大曲。隋唐大曲,也称燕乐大曲。它是综合器乐、声乐、舞蹈于一个整体中,连续表演的一种大型艺术形式。在形式和规模上较清商大曲有更大发展。燕乐大曲进一步吸收外来音调和艺术形式,丰富和发展了这种曲式结构复杂,规模庞大,音乐节奏、速度、力度富于变化,乐器组合多样的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代表了我国歌舞音乐发展的高度水平。大曲的结构分乐(散序)——歌(中序)——舞(舞遍)三大部分,同"相和大曲"的艳—趋—乱之间具有某些传承联系。唐大曲主要曲目有:《绿腰》(《六么》)、《乐世》、《凉州》、《薄媚》、《雨霖铃》、《浑脱》、《剑器》、《破阵乐》、《霓裳羽衣》、《玉树后庭花》等。遗憾的是唐大曲没有乐谱传世,在上述曲目中,只有《破阵乐》(亦作《秦王破阵乐》)在武则天时期,由日本遣唐使粟田真人将该曲带回日本,现日本保存这首乐曲有九种遗谱。

隋唐时期为什么要实行两京制

  1. 自当时的经济条件看,洛阳因靠近更为富饶的广大关东地区,且有炀帝时期开通的大运河贯通南北,定都条件明显优于长安。而关中在西汉中后期因缺粮已不在适宜作为大一统王朝的首都。王莽、汉光武帝、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对此均有清醒的深刻认识。即使后来的唐玄宗对此也有深刻认识。因此唐玄宗讲:“帝业初起,崤函乃金汤之地;天下大定,河雒为会同之府。”他又说“三秦九雒,咸曰帝京,五载一巡,时惟邦典。”隋、唐两代天子被后人戏称为逐粮天子,可见关中的经济条件很难支撑长安作为庞大的都城,而三门峡天险是制约关东粮食进入关中地区的天然瓶颈。

    2.长安作为首都,对广大关东地区控制力不够。这在西周初年的叛乱中可以看出,周武王时期的担心转眼变成了事实。也因此才会有成王五年的迁都洛阳之举。周懿王把王廷回迁镐京后,西周的辉煌期也到此结束。秦帝国建立后,只所以区区14年而亡,也证实了长安作为都城对关东地区控制不力的一个明证。到了西汉,汉高祖初都洛阳,后来在娄敬、张良的劝说下迁都长安,只是自地形条件来论述长安的优越性。但始终把洛阳地区作为国家的核心地区来看待,河洛地区始终坚持不封王。后来发生的七国之乱洛阳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进一步凸现。

    3.隋唐定都长安并非是必然的结果,它和元魏孝武帝离开京师洛阳西逃依靠关陇贵族在长安延续二十年政权有密切关系,而隋唐的开国先祖无一不是关陇贵族,隋唐的建立和关陇贵族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隋文帝时期,尽管关中屡次遭受灾年,文帝也时常带领百官及后宫东迁洛阳,在洛阳处理朝政,但他并没有迁都的打算。陆知命曾力劝文帝迁都洛阳,但并未被采纳。炀帝即位的当年,即仁寿四年十一月,下诏营建东京,之所以营建东京,诏书说的一清二楚。并经过十个月才在原来的汉魏洛阳城西十八里处建成新的隋洛阳城,随后迁都于洛阳,但长安的京师之名并未失去。唐依靠关陇贵族建立后,定都长安,平定王世充后,废除东都。但洛阳经济上、交通上的优势及对关东地区控制的力度远非长安能比。因此太宗贞观四年,诏修洛阳宫室,颇有建都之意,但遭到了张玄素的强烈反对,乃止。反对的理由就是唐朝刚建立,经济处于恢复期,不适合大兴土木。但太宗不久还是恢复了东都。据太平御览卷156《叙京都》记载:贞观六年改洛阳为东都,旧宫为洛阳宫。此后到开元盛世结束的一百多年间,唐朝最高统治者居住东都长达53年,发展成为继长安之后的另一个政治中心。

    4.洛阳作为都城的不足之处恰恰在于周围地理条件不如长安险固;御外也稍显不足,在东汉和西晋时期对西域的统治总有鞭长莫及之感。

    正因为以上原因,隋唐才实施两都制,以长安为都有利于御外而不利于制内,以洛阳为都有利于制内不利于御外。综合各自优势建立两京制是隋唐时期历史的必然选择。当开元二十四年以后唐朝统治者定居长安后,洛阳的地位下降,不过区区19年时间,大唐盛世也随之化为乌有,关东地区随之为藩镇所割据。再次印证了历史的规律。

隋唐时期取得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1、隋朝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隋唐时期我国已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晚唐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3、唐朝药王孙思邈著《千金方》,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和5300多个医方;

4、唐代僧一行第一次实测出子午线的长度,他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第一人;并且僧一行首次发现恒星移动现象,比欧洲早1000多年;

5、唐政府组织编写的药典《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药物学专著;

1、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当地称做“大石桥”。

建于隋朝开皇十一年至开皇十九年(公元591年-599年)之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赵州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

2、《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书中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

并开创了脏腑分类方剂的先河;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肺结核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

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因此,《千金要方》素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千金要方》还流传至国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3、7世纪中叶,由于国家的统一,唐朝的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更由于在这以前西北少数民族的内迁,初唐交通和贸易的发达,西域和印度文化不断输入,使唐代的药品数目和种类不断增加,丰富了我国药物学的内容。

而当时医家奉为治病指南的《本草经集注》由于陶氏编著时存在的种种不足以及梁后一百多年来传抄改移所出现的错误,己不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把药物知识加以总结和整理,唐朝政府遂下令修撰新的本草著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