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西华,大家都了解,有朋友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事实上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其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呢,下面小编整理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
子路、曾皙(1)、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居(3)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4)?”子路率尔(5)而对曰:“千乘之国,摄(6)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7)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8)。”夫子哂(9)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10),如(11)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12),如会同(13),端章甫(14),愿为小相(15)焉。”“点,尔何如?”鼓瑟希(16),铿尔,舍瑟而作(17),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18)春者,春服既成,冠者(19)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20),风乎舞雩 (21),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22)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注释】
(1)曾皙: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
(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以也:虽然我比你们的年龄稍长一些,而不敢说话。
(3)居:平日。
(4)则何以哉:何以,即何以为用。
(5)率尔:轻率、急切。
(6)摄:迫于、夹于。
(7)比及:比,音bì。等到。
(8)方:方向。
(9)哂:音shěn,讥讽地微笑。
(10)方六七十:纵横各六七十里。
(11)如:或者。
(12)宗庙之事:指祭祀之事。
(13)会同:诸侯会见。
(14)瑞章甫:端,古代礼服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
(15)相:赞礼人,司仪。
(16)希:同“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
(17)作:站起来。
(18)莫:同“暮”。
(19)冠者:成年人。古代子弟到20岁时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20) 浴乎沂:沂,水名,发源于山东南部,流经江苏北部入海。在水边洗头面手足。
(21)舞雩:雩,音yú。地名,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
(22)唯:语首词,没有什么意义。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 “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评析】
孔子认为,前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没有谈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赞赏曾点的主张,就似因为曾点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这一章,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子路、曾晳(zēng xī)、冉(rǎn)有、公西华(huá)侍(shì)坐。子曰:“以吾(wú)一日长(zhǎng)乎尔,毋(wú)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shè)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jǐn);由也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yuè),以俟(sì)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fǔ),愿为小相(xiàng)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kēng)尔,舍(shě)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guàn)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 ),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fú)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yú)?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中四弟子各有怎样的志向
子路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受到大国威胁并经常遭到侵略、灾荒的有一千辆战车的中等诸侯国,经过三年时间,可以使百姓勇于作战并懂得道理。
曾皙的志向是:在暮春时节,穿上夹衣,与五六个成年人和六七个少年去春游,在沂水中洗洗澡,到舞雩台土迎风乘凉,兴尽时唱着歌回来。
冉有的志向是: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经过三年,可以使百姓富足。至于那些制度和礼仪之类的事,等待品德高尚的君子去完成。
公西华的志向是: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在诸侯祭祀和会盟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人物介绍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即文中的“由”;
曾晳,名点,字皙,即文中的“点” ;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即文中的“求” ;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即文中的“赤”。
人物性格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自信,知难而进,有军事政治才能。
曾晳: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说话委婉,娴于辞令,娴熟礼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一词多义,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如下:
一、通假字
1、鼓瑟希(稀)
2、莫春者(暮)
3、唯求则非邦也与(欤)
二、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2、鼓瑟希(名词作动词 弹奏)
3、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 吹风、乘凉)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 小事、大事)
5、曾皙后(方位名词作动词 落在后面)
三、特殊句式
1、不吾知也(宾语前置)
2、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3、尔何如?(宾语前置)
4、何伤乎?(宾语前置)
5、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状语后置)
6、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7、则何以哉(固定句)
8、尔何如(固定句)
9、是故哂之(固定句)
四、古今异义(古/今)
1、加之以师旅(泛指军队/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2、比及三年(等到/比较、紧靠、依附等)
3、且知方也(正道、正理/方向、对方、方法等)
4、如五六十(或者/如果)
5、如其礼乐(至于/如果)
6、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写作)
五、一词多义
(一)以 :
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
2、毋吾以也(认为,动词)
3、则何以哉(做、为,动词)
4、加之以师旅(用、那,介词)
5、以俟君子(而,连词)
(二)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你们,代词)
2、子路率尔而对曰(…的样子,词尾)
(三)言:
1、亦各言其志也(说、谈,动词)
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话,名词)
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
1、遂居于此(于是)先生遂傲然不复再求(于是)
2、又尝同席读书(曾经)解缙尝从游内苑(曾经)
3、窃见管神色(偷偷地)
4、枭逢鸠(碰到)
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12、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1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全文翻译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轻率匆忙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所讲的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皙)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孩童,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和曾皙的想法一样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所以笑他。难道冉有讲的就不是国家?何以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盟会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说他只能做小相,谁又能做大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注释
侍:侍奉;
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
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
毋吾以也: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以,动词,用
居:平时,平日在家的时候。
则:连词,就;
如或:如果有人。如:连词,如果。或:无定代词,有人。
则:连词,那么,就;
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
率尔:轻率急忙地样子;尔,助词,用作修饰语的词尾。
对:回答;
乘:车辆。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剩
摄:夹,箝。
乎:于,在。
师:军队;
因:动词,继,接续,接着。
之:代词,代之“千乘之国”
比(bì)及:等到。
且:连词,并且。
方:义,正道,这里指礼义。
哂,微笑。
方,见方,纵横。
如:连词,表选择,或者;
足:使……富足。
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
其:那。
以:把。后边省宾语“之”。
俟:等待。
能:动词,能做到。
焉:之,指管理国家的事情。
如:连词,或者。
会:诸侯之间的盟会。
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端:古代的一种礼服。
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愿:愿意;
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
鼓:弹。
瑟:古乐器。
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
舍:放下。
作:站起身;
撰:才能。
伤:妨害。
乎:语气词,呢。
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音义同“暮”
既:副词,已经。
成:稳定,指春服已经穿得住。
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
喟然:叹息的样子。
与:动词,赞成,同意。
后:用作动词,走(落)在后面。
为:治理。
以:介词。靠,用。
让:谦让。
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
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反映了儒家什么主张
最重要的是"礼"的 思想,治国为人都要"以礼行之"
关于“吾与点也”(详见后第三问)
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对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对曾皙说的那段话(“暮春”至“咏而归”),有的是从积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教材采用这种理解).(另一种是从消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消极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主张,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局部思想内容的理解及评价
问: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学生的言志,那些不同,那些相同?孔子是怎样表示态度的?
答:三个人的志向各有侧重,子路直爽,敢作敢为,其理想侧重于强国(有勇知方);冉有其理想侧重于经济生活,富民(可使足民);公西华侧重于礼乐教化,以礼治邦(宗庙会同)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对三个学生言志的内容,孔子当场都未置可否.
问:写曽皙答话时的动作为什么比较详细?曽皙的答话跟子路等三人有什么不同?
答:写曽皙答话时的动作比较详细,子路等三人回答问题表述志向时,曽皙正在鼓瑟,表现他志向高洁,淡泊功名,突出他与子路等三人相异之处,为写曽皙的特殊志向、引起孔子的感叹和赞赏张本.子路等三人虽然讲法不同,但都讲为政;而曽皙认为在乱世中不能推行正道,因此要洁身自好.曽皙所说的时间、地点、同游的人物,描写的是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图,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天下太平,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
问:曽皙言志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为什么孔子表示赞同?
答:曽皙的言志与其他人不一样,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家国安宁,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这种表述深深打动了孔子,他“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或 曽皙言的志,抒发的是春风沂水的情怀,实际上是人生的一种艺术审美境界,是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美好理想的充分展示和流露.它既符合儒家的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的心态.“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既赞许曽皙言的志,又表达了自己对这理想境界的向往.
或 曽皙言志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表现孔子具有热爱自然,陶醉自然的乐天态度.也反映出他对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怅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的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老师闲坐。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轻率而急忙地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他,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他们的礼乐教化,(我)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修养更高的人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的司仪。”
“曾点,你怎么样?”
(这时曾点)弹琴的声音(逐渐)稀疏了,铿的一声,放下琴起身,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穿上已经做好的春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啊!”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问:“您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了呢?难道公西赤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间的大事那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
PS:选修的《学法大视野》上有的;而且百度百科里也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老师闲坐。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轻率而急忙地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他,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他们的礼乐教化,(我)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修养更高的人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的司仪。”
“曾点,你怎么样?”
(这时曾点)弹琴的声音(逐渐)稀疏了,铿的一声,放下琴起身,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不一样。”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穿上已经做好的春服,(我和)五六(虚数,泛指几个)位成年人,六七个(虚数,泛指几个)青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啊!”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问:“您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了呢?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间的大事那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翻译
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的,就不敢在我面前说话了。你们经常说:'人家不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请你们从政),那么你们采用什么措施呢?"子路急忙回答道:"(一个拥有)千辆战车的中等国家,夹处在几个大国之间,别国把战争强加给它,上天又在兵灾之后降给它饥荒之灾,如果让我来治理这个国家,等到过了三年,可以使人民个个都有勇气,并且知道做人的道理。"
孔夫子微微地笑了。(又问):"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来治理这个国家,等到过了三年,可以让这个国家的百姓富足。至于如何搞好礼乐只能等待贤人君子来干。"
(孔子又问西华):"赤,你的志向如何?"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我能够做好某件事情,但是我愿意学着做好某件事。不论是诸候祭祀祖先的事,也不论是诸候会盟、朝见天子的事,我希望能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作赞礼和司仪的人。"
(孔子又问曾晢):"点,你的志向怎么样呢?"
曾晢弹瑟的声音渐渐弱了下来,"铿"地一声停了。他把瑟放下,挺腰直跪,回答孔子说:"我的志向跟他们三位说的不同。"
孔子问道:"有什么妨碍?不过成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啊!"曾晢回答说:"暮春的时候,夹衣已经穿得住了。我愿意和五六个成年男子,六七个少年。在沂水中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了一口气,说道:"我赞成曾晢的志向啊!"
子路、冉求、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晢留在后面。曾晢说:"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只不过是各自谈谈志向罢了。"
曾晢说:"老师为什么要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他出语不谦让,所以我要笑他。难道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有自己的宗庙,有同别国的盟会,不是诸侯国家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为诸侯做小事,那谁能为诸侯做大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