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邯郸学步,大家都了解,有人问邯郸学步是寓言故事还是历史故事吗,当然了,还有朋友想问邯郸学步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实际上邯郸学步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邯郸学步寓言故事,一起来了解下吧。
邯郸学步寓言故事
战国时候,燕国有个青年人,他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特别有风度,他们走起路来,不紧不慢,又潇洒又优雅,那姿势特别好看。于是这位燕国青年决定要去赵国学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带上盘缠,跋涉千里,专程赶到邯郸一心要学邯郸人走路的样子。
他来到大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看得他都发了呆,不知该怎样迈开步子。这时,迎面走来一个人,年龄和这位燕国青年相仿,那走路的样子实在令人羡慕。于是等那人走过,燕国青年便跟在他后面摹仿,那人迈左脚,燕国青年也迈左脚,那人迈右脚,燕国青年也迈右脚,稍一不留心,他就搞乱了左右,搞得他十分紧张,哪还顾得了什么姿势。眼看那人越走越远,燕国青年渐渐跟不上了,他只好又回到原地。接着他又盯住了一个年纪稍大的人,他又跟在别人身后一步一趋地学走路,引得街上的人都停下脚步观看,有的人还捂着嘴笑。几天下来,他累得腰酸腿疼,但学去学来总是学不像。
燕国青年心想,学不好的原因肯定是自己原来走惯了的老姿势和步法,于是,他下决心丢掉自己原来的习惯走法,从头开始学习走路,一定要把邯郸人的步法学到手。
可是,一连过了好几个月,燕国青年越学越差劲,不仅连邯郸人的走法没学会,而且还把自己原来是怎么走路的也全忘了。眼看带来的盘缠已经花光,自己一无所获,他十分沮丧,于是只好回家了。可是他又忘了自己原来是怎样走路的,竟然迈不开步子了。无奈,燕国青年只好在地上爬着回去,那样子好不狼狈。
看起来,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不但没学到别人的,反而连自己原有的也给丢了,真是大可不必。
邯郸学步既是一条成语,也是一个寓言故事。所谓寓言故事就是寓意一定道理的故事。邯郸学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学习别人的东西不要忘记自己本质的东西。
寓言故事邯郸学步 是历史故事还是寓言故事
是一个历史典故。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一个燕国人听说赵国邯郸人走姿很漂亮,便来到邯郸学习邯郸人走路。未得其能,又忘记自己的走姿,最后爬着回到了燕国。李白诗曰: 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
邯郸学步读音为hán dān xué bù,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出自《庄子·秋水》:“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比喻义:
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掉了。
成语解析:
《庄子·秋水》篇里写道:“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学行于邯郸欤?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这个典故的意思是:战国时,赵国都城邯郸的人以走路姿势优美而著称。有个燕国人来到邯郸,要学习他们如何走路。他发现满街的人走路各异,但都优雅,就见一个学一个。结果,他什么都没学会,连自己原先是如何走路的都忘了,只好爬着回去。
近义词:
鸲鹆效言、步人后尘、邯郸匍匐、数典忘祖、鹦鹉学舌、寿陵失步、枉辔学步、东施效颦、哎哟东施、优孟衣冠、亦步亦趋、西颦东效、寿陵匍匐。
反义词:
独辟蹊径、标新立异、择善而长。
例句:
邯郸学步,生搬硬套,是学不会真正的东西的。
邯郸学步是成语故事还是寓言故事??
成语故事寓言是想告诉你一定哲理,而这个哲理直说比较坚涩而且空洞,所以就把这个哲理放在一个故事里让你体会。成员通常是古人所做的事或所说的话,后人认为有意义,就把它变成了成语。
邯郸学步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做人做事不要按照别人的样子或形态去模仿要不就会迷失自己的原来本性
邯郸学步寓言故事简写五十字
典故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是邯郸学步这样的成语还有
东施效颦
【近义】邯郸学步、照猫画虎、生搬硬套
【反义】独辟蹊径、标新立异、自我作古
【释义】效:仿效;颦:皱眉头。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
【出处】《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
【用例】若真也葬花,可谓“~”了,不但不为新奇,而且更是可厌。(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回)
邯郸学步这则寓言故事选自何处
邯郸学步既是一条成语,也是一个寓言故事。所谓寓言故事就是寓意一定道理的故事。邯郸学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学习别人的东西不要忘记自己本质的...
出处
《庄子·秋水》:“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李白诗曰: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
邯郸学步,是那类成语,历史成语还是寓言里故事,还是神话故事?
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贫人见之东施效颦 【近义】邯郸学步。比喻胡乱模仿:仿效。【出处】《庄子·天运》、照猫画虎、标新立异,坚闭门而不出;颦:“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 【用例】若真也葬花,絜妻子而去之走,归亦捧心而矉其里、生搬硬套【反义】独辟蹊径,可谓“~”了、自我作古【释义】效,效果极坏:皱眉头。其里之富人见之,不但不为新奇,而且更是可厌
拔苗助长邯郸学步出自寓言故事什么是同类词
【内容】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近义词】 欲速不达,拔苗助长
【反义词】 放任自流、循序渐进
【用 法】 连动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示 例】 对学生的教育既不能~,也不能放任自流.
【典 故】
古时候宋国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
每天他到稻田时,发觉那些稻苗长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烦,心想:“怎么样才能使稻苗长得高,长很快呢?”想了又想,他终了想到一个“最佳方法”,就是将稻苗拨高几分.
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锄头回家休息.然后回去对家里的人表白:“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一大截!”
他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提示】
“拔苗助长”是人们常用的一句成语,它的出处就是这则寓言故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它们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认识它,利用它,不能违背它,改变它.违反了客观规律,光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情,尽管用心是好的,但结果必然碰壁,把事情办坏.我们都应该以宋国这个农民为戒.
[注释]
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
②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③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④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⑤趋——快走.往——去,到..去.
⑥槁(gǎo)——草木干枯.
⑦非徒——非但.徒,只是.
⑧其人——他家里的人.
【寓意】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邯郸学步,也作“学步邯郸”。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一个燕国人听说赵国邯郸人走姿很漂亮,便来到邯郸学习邯郸人走路。未得其能,又忘记自己的走姿,最后爬着回到了燕国。李白诗曰: 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
但有学者研究认为,邯郸学步其实学的不是普通走路的步法,而是学的邯郸舞步。当时在赵国邯郸流行一种舞步叫踮屣,是一种类似于现代西方芭蕾舞的点着脚尖跳舞的舞步,非常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