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x问答 >

铁杵成针的主人公是谁

  • x问答
  • 2022-01-23

提到铁杵成针,大多数人都知道,有朋友问惊弓之鸟的主角是谁是谁,事实上找一找和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实际上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中的老婆婆是谁呢,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铁杵成针的主人公是谁,一起细细了解。

铁杵成针的主人公是谁

铁杵成针的主人公是李白,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是廉颇,完璧归赵的主人公是蔺相如,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是祖逖。

1、铁杵成针的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2、负荆请罪的典故: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3、完璧归赵的典故: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国大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呐?要不答应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们商量。

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又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

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美女们去看。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

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有毛病,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

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

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我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说:“好!就这么办吧!”

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宾馆去休息。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就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

4、闻鸡起舞的典故:

东晋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后来,“祖逖……与习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因起舞(剑)。逖琨并有英气,每语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是说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1、铁杵成针告诉我们前途光明的学业或事业,即便有天赋的人去学习、去做事,也是难以一帆风顺的。但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保持平和的心态坚持学下去、做下去,最后一定能成功。

2、负荆请罪告诉我们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要居功自傲,要像廉颇一样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真诚道歉。

3、完璧归赵告诉我们对待事情既要有勇气也要有智慧,面对强势,要有勇气与之抗衡,同时做事情应当灵活,随机应变,用机智与强势力抗衡。

4、闻鸡起舞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不经过努力奋斗,就不能成就事业,人应该有担当,祖逖和刘琨都是以天下为己任发愤图强的仁人志士,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

百度百科-负荆请罪

百度百科-完璧归赵

百度百科-闻鸡起舞

惊弓之鸟(更羸)

纸上谈兵(赵括)

负荆请罪(廉颇)

破釜沉舟(项羽)

铁杵成针(李白)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

完璧归赵(蔺相如)

韦编三绝(孔子)

《程门立雪》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是谁?

1.《程门立雪》---杨时见程颐在洛阳,虽然自己已经四十岁了,但还是想学习,就去见程颐.见到的时候,他刚好在坐着打瞌睡.于是,杨时和一同前来的游醉一直站在那等.程颐醒来时,而此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厚了!

2.《望梅止渴》---曹操

3.《完璧归赵》---蔺相如

4.《负荆请罪》----廉颇

5.《铁杵成针》---李白

6.《三顾茅庐》---刘备

写成语主角的姓名 惊弓之鸟()夸父追日()焚书坑儒()铁杵成针()过门不入()闻鸡起舞()愚公移山

你好!

惊弓之鸟(更羸)、夸父追日(夸父)、焚书坑儒(秦始皇)、铁杵成针(李白)、过门不入(禹) 、闻鸡起舞(祖逖) 、愚公移山(愚公) 、四面楚歌(项羽)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找一找和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并把故事主人公的名 字写下来 例如:完璧归赵(蔺相如)铁杵成针(李白

这个就太多太多了啊,比如:

图穷匕现 荆轲

闻鸡起舞 祖逖

入木三分 王羲之

杀妻求将 吴起

负荆请罪 蔺相如 廉颇

纸上谈兵 赵括

将功补过 钱缪

草菅人命 贾谊

鞠躬尽瘁 诸葛亮

锦囊妙计 诸葛亮

不知所云 诸葛亮

初出茅庐 诸葛亮

得陇望蜀 岑彭

卧薪尝胆 勾践

兔死狗烹 勾践

不学无术 霍光

髀肉复生 刘备

后患无穷 刘备

如鱼得水 刘备与诸葛亮

虎踞龙盘 诸葛亮

集思广益 诸葛亮

望梅止渴 曹操

才高八斗 曹植

超群绝伦 关羽

一身是胆 赵云

坚壁清野 荀彧

如嚼鸡肋 杨修

老牛舐犊 杨修的父亲杨彪

势如破竹 杜预

车载斗量 赵咨

断头将军 严颜

兵贵神速 郭嘉

出言不逊 张郃

大器晚成 崔琰

负重致远 庞统

请写出下列成语的主角 惊弓之鸟() 纸上谈兵() 负荆请罪() 破釜沉舟() 铁杵成针() 卧薪尝胆()

惊弓之鸟(更羸)

纸上谈兵(赵括)

负荆请罪(廉颇)

破釜沉舟(项羽)

铁杵成针(李白)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

完璧归赵(蔺相如)

韦编三绝(孔子)

下列成语的主人公分别是谁?1、铁杵成针2、负荆请罪3、破釜成舟4、纸上谈兵5、乐不思蜀6、东窗事发

铁杵成针 李白

负荆请罪 廉颇

破釜沉舟 项羽

纸上谈兵 赵括

乐不思蜀 刘禅

东窗事发 秦桧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中主要人物是谁?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中主要人物是李白。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从不认真读书,经常是把书本一抛就出去玩耍。一天李白碰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拿着一根大铁棒在石头上磨,觉得好奇问她做什么,老婆婆告诉他要磨成绣花针,李白深受感动,从此就用功读书,终于成为文豪。

扩展资料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