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讯息 >

不亦乐乎是念le还是yue

  • 讯息
  • 2021-11-21

提到le,大家应该都知道,有朋友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不是论语,事实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这到底是咋回事?事实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呢,小编为大家带来不亦乐乎是念le还是yue,一起细细了解。

不亦乐乎是念le还是yue

lè。不亦乐乎,拼音: bù yì lè hū。这句话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

【出处】

春秋孔子《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扩展资料

君子之行,圣人之心是学生立身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的认知就不要学圣人之学。此时虽不知圣人为何行止,但要有君子的基础,这是我们学习基础也是不可含糊的东西,心性不可在此有一丝一毫的偏颇,否则学之大患,行之大难。

以后的世间各种缘法起始处行之也知如何约束自己。虽不可能遍成大家但也不坏一世苦读修身之功。

是:[ lè ]

一、乐[ lè ]的释义:

1、快乐:欢~。~事。~不可支。心里~得像开了花。

2、乐于:~此不疲。

3、笑:他说了个笑话把大家逗~了。

4、姓(与Yuè不同姓)。

二、组词:

乐观、玩乐、安乐、欢乐、可乐

快乐、乐园、乐趣、娱乐、乐土

一、字源演化:

二、说文解字:

三、相关组词:

1、玩乐[wán lè]

玩耍游乐:尽情~。

2、安乐[ān lè]

安宁而快乐:生活~。

3、欢乐[huān lè]

快乐(多指集体的):广场上~的歌声此起彼伏。

4、可乐[kě lè]

一种饮料,用可乐果树的子实为原料加工配制而成,含二氧化碳,不含酒精,味甜,呈棕色。也指其他类似的饮料。

5、快乐[kuài lè]

感到幸福或满意:~的微笑。祝您生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应读le还是yue?为什么?

这里的“乐”,读作lè,快乐之意。

这一句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愉快吗?现在这句话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

读作yuè的时候,是表示音乐的意思。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的《论语·学而》。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是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吗?有学生从远方来(请教),不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有人不了解你而不对他生气,不也是君子之行的一种表现吗?”

第一句中的“说”是通假字,通“悦”读作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悦愉快之意。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但他却把任何事情都办得很好。

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的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儒家自孔子始,道德优先是儒学的本质所在,是儒学之所以儒学的根本点。本篇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入“道德之门”。

孔子提倡的学习,不只限于纯知识的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的道理。

“学而时习之”,即传授与练习相结合。传授是从外至内的学思过程,练习则不止于认识范围,而是自我修练成为习惯的行为;由学思到习,是外求于知而内化,再转化为主体对外表现的过程。修身的“习”,是指道德习惯反复练习而形成,是随时、随地、随事自觉学习,不断实践,精进不舍。孔子提出修身要传习结合、重在“时习”的见解,真乃远见卓识。

学习又是互相切磋,互相鼓励,互相促进的事。“有朋自远方来”就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四面八方来,交流为学求益的心得,切磋做人的体会,探索做人的道理,砥砺学行,这岂不可乐!

学习是为了做一个有道德有知识才能的人,如果人家不了解自己,不举用自己,就该无怨无艾。在君子眼里,自己的学习与别人的知不知无关。人家不了解自己,并不会影响一个有修养的人(君子)的情绪。话好说,做起来也不容易。因为这已经进入消解名利的“自在境界”,只有君子才能做到。

《论语》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乐”读 le还是yue?

《论语》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乐”读 le。这句话的意思是: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不亦乐乎的“乐”不应该读yuè,而应该读l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例:音乐)、lè(例: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原文:

论语十则

【作者】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朝代】先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丘 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乐"该念le,还是yue

应念yue,乐: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请采纳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读什么音?读le,还是yue

词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读音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 lái ,bù yì lè hū

注意“乐”的读音实际上是lè ,而非许多人所说的yuè,这是一个错误参见《咬文嚼字》编辑部所公布的《2008年十大语文差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乐应该读yue还是le?

读le

词 目 不亦乐乎

发 音 bù yì lè hū

释 义 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出 处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示 例 哎,那骂得可真也是~。(郭沫若《屈原》第五幕)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中的“乐” 到底念“le”还是“yue”

yue

这是孔子《论语》中的语录。意思为学习之后经常去温习,不也是快乐的事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还是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中“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作“ lè”,第四声,指喜悦、快乐。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学而时习之,不是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愉快吗?

日常生活中后半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常常被单独拎出来使用,以至于受前半句的影响,很多人不假思索的把后半句中的“乐”误以为是“说”,然后拍拍胸脯:这个我知道,肯定是读“yuè”嘛,中学都学过的,通假字通“悦”的嘛。

其实不然。“说”与“悦”确是古今字关系无误,《说文解字》中只有“说”字没有“悦”字。后世的“悦”在先秦古籍中都写作“说”。查阅《古汉语词典》P363,“乐”字(音yuè)有两条释义:音乐和快乐,并未提及“乐”通“悦”一说,而事实上,“乐”字也并非通假字。

扩展资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论语》开篇第一句,这句话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

自:从,这里指从远方来

朋:同门;一同学习者;弟子;志同道合的人

乐:快乐。

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远方:指遥远的未来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这个字怎么发音?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乐”字读音是“lè”,在这句话里的意思是,快乐。这句话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作品简介: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百度百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百度百科——论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