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到祸兮福,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有朋友问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当然了,还有朋友想问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意思,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实际上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什么意思呢,今天小编和大家说说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您。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指福与祸互为因果,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福能变成祸,祸能变成福。
这句话包含的启示:在顺境中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志得意满,狂妄自大,反而滋生灾祸,由福转祸;逆境中百折不挠,勤奋刻苦,可变逆境为顺境,由苦而甜。
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特点。
【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
政治宽厚,人民就淳朴;政治严苛,人民就狡黠。遭遇灾祸,福禄倚靠着;得到福禄,灾祸潜伏着。谁能知道最终结果是什么呢?这并没有准确答案。正再转变为邪,善再转变为恶。人们对这种正反变化的道理迷惑不明,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因此圣贤的人独立而不孤立,廉正宽厚而不伤人,直率却不放肆,光芒万丈却不刺眼。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是谁的言语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老子的言语,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福与祸其实是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祸福相伴的。坏事有可能引发好结果,而好事情也可能引发出坏的结果。
该词语具有一定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暗示人们要学会在顺境中小心谨慎,戒骄戒躁,若狂妄自大可能会由由福转祸,但当人们身处逆境的时候,不要妄自菲薄,自我放弃,要勤奋刻苦,逆流而上,将逆境转为顺境。
《道德经》问世的典故
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的衰败遂决定出函谷关云游四方。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尹喜告知老子若想出关得留下一部著作,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什么意思
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结果。
暗示人们在顺境中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志得意满,狂妄自大,反而滋生灾祸,由福转祸;逆境中百折不挠,勤奋刻苦,可变逆境为顺境,由苦而甜的道理。
出自:老子·战国《老子》
近义词:祸福相生、安危相易
祸福相生
释义:指祸害与幸福是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
出处:庄子·战国《庄子·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译文:安危互相交换,祸福互相生。
安危相易
释义:平安与危难互为因果,相互转换。
出处:庄子·战国《庄子·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解相摩,聚散以成。此名实之可纪,精微之可志也。”
译文:安危互相交换,祸福互相生,缓解相摩,聚散而成。这种现象的可记录,精致的可以标志。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福与祸并不是绝对的,它们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出自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
原文如下: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如下:
政治宽厚,人民就淳厚;政治严苛,人民就狡黠。遭遇灾祸,福禄倚靠着;得到福禄,灾祸潜伏着。谁知道最终结果?这没有定准。正再转变为邪,善再转变为恶。人们对这种正反变化的道理迷惑不明,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因此圣贤的人方正却不割疼人,锐利却不伤人,直率却不放肆,光芒万丈却不刺眼。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道德经》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
出自《老子·德经·第五十七章》
原文: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
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1、闷闷:昏昏昧昧的状态,有宽厚的意思。
2、淳淳:一本作“沌沌”,淳朴厚道的意思。
3、察察:严厉、苛刻。
4、缺缺:狡黠、抱怨、不满足之意。
5、其无正也:正,标准、确定;其,指福、祸变换。此句意为: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
6、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方正、端正;奇,反常、邪;善,善良;妖,邪恶。这句话意为:正的变为邪的,善的变成恶的。
7、人之迷,其日固久:人的迷惑于祸、福之门,而不知其循环相生之理者,其为时日必已久矣。(严灵峰释语)
8、方而不割:方正而不割伤人。
9、廉而不刿:廉,锐利;刿,割伤。此句意为:锐利而不伤害人。
10、直而不肆:直率而不放肆。
11、光而不耀:光亮而不刺眼。
“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
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
出处及原文:
汉代贾谊的《鵩鸟赋》
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形气转续兮,变化而蟺。沕穆无穷兮,胡可胜言!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彼吴强大兮,夫差以败;越栖会稽兮,勾践霸世。
白话翻译:
时间万物的变化,本来就没有停止。运转迁移,或推移回还,万物变化运转,反复无定。形与气互相移转连续变迁蜕化,精微深远,没有穷尽。福是祸的诱因,祸是福的根源。忧与喜聚集在一门之中,吉与凶同在一个区域。吴国很强大,夫差却失败了,越国栖息于会稽山,但勾践却称霸于世。
《鹏鸟赋》中道家思想的化用:
物相转化、福祸无常,这是道家思想的引用。而含有道家对生死的看法,又有所不同。虽然在文章中潇潇洒洒、海阔天空,贾谊的真实状态却完全不是这样:为怀才不遇而悲愤、为身心疲惫而感伤、为前途未卜而惆怅。
可以感悟到作者当时的心境是一种出离的悲愤,正是这悲愤促使其在文章中处处反其道而行之,于是写得越欢娱,就越是衬出现实的凄凉;写得越洒脱,就越是衬出无力割舍的迷茫;写得越圆满,就越是衬出那颗颠沛潦倒的心,早已支离破碎。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什么意思?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很多中国人都能朗朗上口的名言。事物向着自身反对的方向发展,经过逐渐的加量,到了一定的时候,就突然变成与自身相反的事物。 列子《说符第八》里有一个故事,宋国有一个三代专做好事的人,一向很平安。家里的黑牛忽然生出了白牛犊来,就去问孔子,孔子说这是吉祥。不到一年,他的眼睛无故的瞎了。这时那黑牛又生了白牛犊,他就叫儿子去问孔子,孔子还说是吉祥。又过了一年,儿子的眼也无故瞎了。不久楚国来攻打宋国,所有的男人都要去服役作战,大半都战死了。只有这家父子都是瞎子,因而免役。等到战争结束之后,他们父子的眼睛都又医好复明了。 人若有了这种认识,在得意的时候就不会太张狂,就不会使失意迅速到来。失意的时候也不必太忧伤“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坚持努力,否极自然泰来。不管怎么样,都在鼓励人们积极的、乐观的、好好的面对人生。同时教导我们:“得其所利,必虑其所害;乐其所乐,必顾其所败。人为善者,天报以福;人为不善者,天报以祸。”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福能变成祸,祸能变成福。
出处:春秋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原文:
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
译文:
政治宽厚,人民就淳厚;政治严苛,人民就狡黠。遭遇灾祸,福禄倚靠着;得到福禄,灾祸潜伏着。谁知道最终结果?这没有定准。正再转变为邪,善再转变为恶。人们对这种正反变化的道理迷惑不明,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因此圣贤的人方正却不割疼人,锐利却不伤人,直率却不放肆,光芒万丈却不刺眼。
所有事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每件事有它好的一面就有它不好的一面,反之亦然。而往往我们眼中好事(福),也许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其中隐藏的坏,而我们眼中的坏事(祸),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其中潜伏的好而已。
亦或一件事根本就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我们人为的去加上了我们肤浅的看法而已。所以,当我们处在春风得意时,一定要多想想,有没有我们没有看到的隐患存在,而当我们处在人生低谷时,我们就要多观察,是不是有些机遇和机会被我们忽视了。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的去面对所谓的祸福,才不会被一时的福冲昏头脑,也不会因为一时的祸而一蹶不振。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跟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什么区别
两者较为相似。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更强调面对祸事的转变。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强调的是辩证看待祸福,没有相应的侧重点。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英语:A loss, no bad thing),也作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反之亦然。形容人的心态,一定要乐观向上,任何事情都有二面性,不好的一面,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转化。语出《镜花缘》第七回:“处士有志未遂,甚为可惜,然塞翁失马,安知非福?”鲁迅《呐喊·阿Q正传》:“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比喻虽然一时受到损失,但也有可能带来好处。即好事和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指福与祸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此言具有一定的辩证法思想内涵,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后面称“唯物辩证法”)通常讲的就是“矛盾”(“对立统一”),老子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讲的就是矛盾,而且是讲的对立统一矛盾。“祸”使人悲伤,“福”使人快乐,因此“祸”“福”之间是一个对立矛盾。然而“祸”又有可能使人吸取教训而产生“福”,“福”有可能使人乐极生悲而产生“祸”,因此“祸”与“福”之间又是一个统一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