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方程式,大多数人都知道,有人问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和场所,当然了,还有人想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方程式,这到底是咋回事?事实上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方程式,赶紧来学习一下吧~!
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方程式
(1)C6H12O6酶→2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2丙酮酸+6H2O酶→20[H]+6CO2+少量能量。
(3)24[H]+6O2酶→12H2O+大量能量。
[H]是一中十分简化的表示方式。这一过程中实际上是氧化型辅酶Ⅰ(NAD+)转化成还原性辅酶Ⅰ(NADH)。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C₆H₁₂O₆+ 酶→2C₃H₄O₃+4[H]+少量能量 (2ATP)
有氧呼吸第二阶段:2C₃H₄O₃+6H₂O+ 酶→20[H]+6CO₂+少量能量 (2ATP)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24[H]+6O₂+ 酶→12H₂O+大量能量(34ATP)
无氧呼吸第一阶段:C₆H₁₂O₆+2ATP+2ADP+2Pi+2NAD⁺=2C₃H₄O₃+4ATP+2H₂O+2NADH+2H⁺(少量放热)
无氧呼吸第二阶段:
2C₃H₄O₃+2NADH+2H⁺+酶→2C₃H₆O₃+2NAD⁺(少量放热)
2C₃H₄O₃+2NADH+2H⁺+酶→2C₂H₅OH+2CO₂+2NAD⁺(少量放热)
有氧呼吸实质: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1mol葡萄糖在体内彻底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是2870KJ,其中1161KJ的能量转移到ATP中,合成38molATP(最多38molATP,一般是29mol-30molATP),能量的转移率是40%。
3个阶段:
在第1阶段中,各种能源物质循不同的分解代谢途径转变成乙酰辅酶A。
在第2阶段中,乙酰辅酶A(乙酰CoA)的二碳乙酰基,通过三羧酸循环转变为CO₂和氢原子。
在第3阶段中,氢原子进入电子传递链(呼吸链),最后传递给氧,与之生成水;同时通过电子传递过程伴随发生的氧化磷酸化作用产生ATP分子。
细胞呼吸的三个阶段
有氧呼吸:
第一阶段:C₆H₁₂O₆→2丙酮酸+2ATP+4[H](在细胞质中)
第二阶段:丙酮酸+6H₂O→6CO₂+20[H]+2ATP(线粒体基质中)
第三阶段:24[H]+6O₂→12H₂O+34ATP(线粒体内膜中)
第一阶段 1摩尔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下分解为2摩尔丙酮酸和4摩尔[H],并释放少量能量(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部分用于合成2ATP),场所为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 2摩尔丙酮酸和6摩尔水在酶的催化下生成6摩尔二氧化碳和20摩尔[H],并释放少量能量(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部分用于合成2ATP),场所为线粒体基质;
第三阶段 24摩尔[H和6摩尔氧气在酶的催化下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部分用于合成34ATP),场所为线粒体内膜。
无氧呼吸:
第一阶段:C₆H1₂O₆→2丙酮酸+2ATP+4[H](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2丙酮酸→2酒精+2CO₂+能量(细胞质基质)或2丙酮酸→2乳酸+能量(细胞质基质)
有氧呼吸以分子氧(O₂)为最终电子受体,无氧呼吸 以无机氧化物为最终电子受体,发酵 以有机物为最终电子受体。酵母酿酒、同型乳酸发酵、异型乳酸发酵等都是属于发酵的范畴,而不是无氧呼吸。
依然进行三羧酸循环,还原辅酶依然经过氧化呼吸链,只不过最终的电子受体不是氧气,而是无机氧化物罢了。其它过程几乎和有氧呼吸一样,并且最后产能较有氧呼吸少。简单的说,并不是没有利用分子氧的氧化就是无氧呼吸。
无氧呼吸原理的应用:
(1)作物栽培要及时松土透气,利用根系的有氧呼吸,促进水和无机盐的吸收;稻田需定期排水,否则会因根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酒精而对细胞有毒害作用,使根腐烂。
(2)提倡有氧运动的原因之一是不因为会 因为剧烈运动,使细胞无氧呼吸积累过多的乳酸而使肌肉酸胀无力。
(3)馒头、面包的过程中利用酵母发面使面包馒头变得松软可口。
无氧呼吸原理的应用:
(1)选用“创可贴”、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为伤口创造透气的环境,避免厌氧病原菌的繁殖,利于伤口愈合。
(2)酵母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又可进行无氧呼吸。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或食醋。所以生产中,在控制通气的情况下,可生产各种酒食醋等。
(3)豆腐乳的制作是利用了真菌的无氧呼吸发酵生成多种营养物质的原理。
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总反应式 :C6H12O6+6H2O+6O2酶→6CO2+12H2O+大量能量(38ATP)。
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通常以分解葡萄糖为主),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合成大量ATP的过程。
有氧呼吸三个阶段方程式
第一阶段 :糖酵解(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
①:1 葡萄糖+2ADP+2Pi +2[NAD] → 2丙酮酸+2[NADH+H+]+2ATP
第二阶段 :柠檬酸循环(三羧酸循环)(反应场所:线粒体基质)
②:2丙酮酸+2[NAD]+2辅酶A → 2乙酰CoA+2[NADH+H+]+2CO2
③:2乙酰CoA+6H2O+6[NAD]+2[FAD]+2ADP+2Pi →2 辅酶A+6[NADH+H+]+2FADH2+2ATP+4CO2
第三阶段 :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链)(反应场所:线粒体内膜)
④:28ADP+28Pi+10[NADH+H+]+2FADH2+6O2 → 28ATP+12H2O+10[NAD]+2[FAD]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方程式怎么记好
有氧呼吸:
第一阶段 C₆H₁₂O₆酶→细胞质基质=2丙酮酸(C₃H₄O₃)+4[H]+能量(2ATP)
第二阶段 2丙酮酸(C₃H₄O₃)+6H₂O酶→线粒体基质=6CO₂+20[H]+能量(2ATP)
第三阶段 24[H]+6O₂酶→线粒体内膜=12H₂O+能量(34ATP)
总反应式 C₆H₁₂O₆+6H₂O+6O₂酶→6CO₂+12H₂O+大量能量(38ATP)
无氧呼吸:
C₆H₁₂O₆(酶)→2C₃H₆O₃(乳酸)+少量能量
C₆H₁₂O₆(酶)→2C₂H₅OH(酒精)+2CO₂+少量能量
有氧呼吸就是要有氧气,酶+水+氧气→二氧化碳+水+大量能量
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有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进行,且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H](活化氢);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在第1阶段中,各种能源物质循不同的分解代谢途径转变成乙酰辅酶A。
在第2阶段中,乙酰辅酶A(乙酰CoA)的二碳乙酰基,通过三羧酸循环转变为CO2和氢原子。
在第3阶段中,氢原子进入电子传递链(呼吸链),最后传递给氧,与之生成水;同时通过电子传递过程伴随发生的氧化磷酸化作用产生ATP分子。
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需特别注意的是:在高中阶段,细胞的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是不会产生能量的。
细胞的无氧呼吸第二阶段实际上是会产生一点点能量的。新教材将之忽略的原因只是产生得太少以至于不足以合成ATP,就以热能的形式散发了。所以在高中阶段可以认为细胞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有能量的释放但不合成ATP。
生物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六个方程式
有氧呼吸为
第一阶段:
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反应式:C6H12O6酶→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这一阶段也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酶→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阶段:
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反应式:24[H]+6O2酶→12H2O+大量能量(34ATP)
无氧呼吸为
无恙呼吸第一个阶段和有氧呼吸相同
C6H12O6酶→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剩余的为
产生酒精: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
产生乳酸:C6H12O6───→2C3H6O3+能量 ;
反应式中箭头上方要写条件:酶
呼吸作用分步的反应式
有氧呼吸公式:
1、第一阶段:C6H12O6酶→细胞质基质=2丙酮酸+4[H]+能量(2ATP)【大学里4[H]是2个NADH和2个H+】;
2、第二阶段:2丙酮酸+6H₂O酶→线粒体基质=6CO₂+20[H]+能量(2ATP)
3、第三阶段:24[H]+6O₂酶→线粒体内膜=12H₂O+能量(34ATP)
总反应式:C6H12O6+6H₂O+6O₂酶→6CO₂+12H₂O+大量能量(38ATP)
意义:呼吸作用能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转变为热能而散失,另一部分储存在ATP中。当ATP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时,就把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用于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的分裂,植株的生长,矿质元素的吸收,肌肉收缩,神经冲动的传导等。
呼吸过程能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在呼吸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可以成为合成体内一些重要化合物的原料。例如,葡萄糖分解时的中间产物丙酮酸是合成氨基酸的原料。同时,保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保持平衡。
有氧呼吸的反应式
第一阶段 :
①:1 葡萄糖+2ADP+2Pi +2[NAD] → 2丙酮酸+2[NADH+H+]+2ATP
第二阶段 :
②:2丙酮酸+2[NAD]+2辅酶A → 2乙酰CoA+2[NADH+H+]+2CO₂
③:2乙酰CoA+6H₂O+6[NAD]+2[FAD]+2ADP+2Pi →2 辅酶A+6[NADH+H+]+2FADH2+2ATP+4CO₂
第三阶段 :
④:28ADP+28Pi+10[NADH+H+]+2FADH2+6O₂→ 28ATP+12H₂O+10[NAD]+2[FAD]
1、实质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
1mol葡萄糖在体内彻底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是2870KJ,其中1161KJ的能量转移到ATP中,
合成38molATP(最多38molATP,一般是29mol-30molATP),能量的转移率是40%
2、反映阶段
第一阶段
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H](活化氢);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反应式:C₆H₁₂O₆酶→2C₃H₄O₃(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4[H]为4NADH)。
第二阶段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H],丙酮酸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能量。这一阶段也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
反应式:2C₃H₄O₃(丙酮酸)+6H₂O酶→20[H]+6CO₂+少量能量 (2ATP)(20[H]为16NADH和4FADH2)。
第三阶段
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H]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₂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大量的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反应式:24[H]+6O₂酶→12H₂O+大量能量(34ATP) (24[H]为10*2NADH和2*FADH2)。
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的反应方程以及两种无氧呼吸的反应方程
有氧呼吸:
第一阶段 C6H12O6→2丙酮酸(C3H4O3)+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 2丙酮酸(C3H4O3)+6H2O→6CO2+20[H]+少量能量(2ATP)
第三阶段 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总反应式 C6H12O6+6H2O+6O2→6CO2+12H2O+大量能量(38ATP)
无氧呼吸:
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相同:C6H12O6→2丙酮酸(C3H4O3)+4[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丙酮酸转化为酒精或者乳酸的过程中并不产生能量
2丙酮酸(C3H4O3)+4[H]→2C3H6O3(乳酸)
2丙酮酸(C3H4O3)+4[H]→2C2H5OH(酒精)+2CO2
总反应式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C6H12O6→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
有氧呼吸的3个阶段的方程式及无氧呼吸的方程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