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 >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

  • 信息
  • 2021-11-29

谈到蛛网膜,大家应该都知道,有人问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另外,还有人想问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这到底是咋回事?实际上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不呢,接下来,小编就来教教大家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

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和血管畸形,其次为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颅内肿瘤、血液病、各种感染引起的动脉炎、肿瘤破坏血管、颅底异常血管网症。所以是C: 先天性脑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类型,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脑表面和脑底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因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到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引起。

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由于血管瘤好发于脑底动脉交叉处,最易直接受到血流冲击,加上血管先天性发育不良,极易破裂出血。其次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肿瘤、血液病等,一般认为30 岁以前发病者,多为血管畸形,40 岁以后发病者多为颅内动脉瘤破裂,50 岁以上发病者,则往往因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及脑肿瘤引起。

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骤,病前常无先兆,部分患者为活动状态下发病。发病后可出现剧烈头痛,多为撕裂样或剧烈胀痛。头痛部位多位于枕部,也可为全头痛。头痛的程度与出血量有关。因为大量的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使脑脊液循环发生障碍,颅内压增高,所以,常伴有频繁呕吐。同时,由于血液刺激脑膜可产生颈部肌肉痉挛,使颈部活动受限,严重时出现颈项强直,神经系统检查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脑膜刺激征。

头痛、呕吐和颈项强直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三大主症。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烦躁不安、谵妄、幻觉等精神症状,或伴有抽搐及昏迷等。

由于血液刺激了神经根,也常引起神经根刺激症状,如腰背疼痛等。

个别患者还可出现小便困难及尿潴留。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影响脑实质,所以,一般不引起肢体瘫痪。但当出血位于额叶、颅底动脉环上时,患者也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失语等定位体征。

给患者作腰穿检查时,脑脊液为均匀血性,压力增高,这对确诊很有意义。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量的多少和造成出血的原发病。一般来说,患者经过2 ~ 3 周的治疗后,头痛停止,脑膜刺激征逐渐减轻或消失,病情便会趋向稳定。但当情绪激动、用力或过早活动时,还可发生再出血。因此,仍需注意预防复发。患者一般要安静休息4 ~ 6 周,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咳嗽和精神刺激等,对可疑由脑动脉瘤和血管畸形引起的患者,可待病情稳定后,作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等检查,一旦确诊,能够手术者,可行手术切除术,以防止再复发。

什么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类型,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脑表面和脑底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又称自发性SAH。脑实质或脑室出血、外伤性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为继发性SAH。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和血管畸形】。临床上以起病急骤,剧烈头痛,多为撕裂样或剧烈胀痛,频繁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为主要临床特征。部分患者有烦躁不安、谵妄、幻觉等精神症状,或伴有抽搐及昏迷等,一般不引起肢体瘫痪。早期脑CT扫描,可见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有高密度影,腰穿检查为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压力增高。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发病率占急性脑血管病的6%~10%。

一、病因

1.最常见原因

为颅内动脉瘤和脑(脊髓)血管畸形,大约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0%。

2.其他原因

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烟雾病、血液病、动脉闭塞、颅内肿瘤卒中和混合性原因。

3.罕见病因

包括钩端螺旋体病、亚急性心内膜炎、纤维肌肉发育不良、Ehlers-Danlos综合征、主动脉弓狭窄、多囊肾和Amphtamine动脉炎等,口服避孕药和滥用药物也可引起。

二、治疗

出血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可应用止血剂、止痛剂、镇静剂,保持大便通畅。

1.伴颅内压增高者

应用甘露醇脱水治疗,可给予地塞米松减轻脑水肿,合并脑室内出血或脑积水者可行脑室外引流。

2.明确颅内血管病变

如患者条件允许应尽早行脑血管造影,以明确出血原因并及早治疗。

3.维持电解质平衡

特别注意低血钠。

4.抗纤溶酶药物应用

可降低再出血率,但增加脑梗死的发生率。

5.预防癫痫

建议出血早期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但只有发生过癫痫、血肿、梗死和大脑中动脉瘤的患者才建议长期应用抗癫痫治疗。

6.脑血管痉挛的治疗

(1)“3H”治疗 即高血容量、高血压和血液稀释治疗,是治疗血管痉挛后脑灌注不足和脑缺血的主要方案,但也可引起脑水肿、心肌缺血、低钠血症和多发动脉瘤的其他动脉瘤破裂等风险。

(2)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主要作用为抑制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抑制血小板和内皮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改善微循环,并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压。

(3)盐酸法舒地尔(依立卢) 主要作用为抑制平滑肌收缩最终阶段的肌球蛋白磷酸化,使血管扩张,从而预防和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脑血流和脑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抑制神经细胞变性;主要不良反应为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低血压和贫血。

(4)脑池内纤维蛋白溶解 向脑池内注射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能溶解纤维蛋白团块,减少无症状性和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5)其他 如内皮素拮抗剂、内皮依赖的松弛机制和脑池内缓释系统尚处于试验阶段。

三、预后

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约70%~80%属外科范畴,需查明原因后尽快予以外科干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总体预后不佳,总死亡率为25%,幸存者的致残率接近50%。

蛛网膜下腔出血如何治疗?

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方法,分手术治疗和内科治疗两种。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去除病因,对止血和防止再出血很有意义。

因此除病情严重,年龄太大或伴有其他严重并发症者外,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手术治疗,尤其是脑血管瘤、血管畸形者更为必要。但广大农村或边远山区,由于受医疗技术和设备条件的限制,不能进行手术者,内科治疗仍十分重要。

(1)绝对卧床休息:有资料表明,蛛网膜下腔出血第1 次发病后的2 ~ 4 周,复发率和病死率很高,4 周以后复发者大为减少。而凡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如过早活动,情绪激动,用力大便,剧烈咳嗽等,均可导致再出血。所以应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时间一般不少于1 个月,并要注意控制情绪,避免精神激动和用力排便,尽量减少探视和谈话。对神志清醒者,给足量止痛药以控制头痛。

烦躁不安者,可适当选用镇静剂,如地西泮10mg,肌内注射。要避免尿潴留和大便秘结。昏迷患者留置导尿管,按时冲洗。大便秘结者,给予缓泻药和润肠药,如果导、开塞露等。

(2)控制血压:血压升高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再度出血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注意控制血压。一般要保持在平时水平,最好不超过20/12kPa,但不能降得太低,以防脑供血不足。在药物选择上,近年来多主张选用钙拮抗剂,如硝苯地平、尼莫地平、尼卡地平等药物。

这类药物不仅可控制血压,还可通过血脑屏障,选择性扩张脑血管,解除脑血管痉挛。

(3)减轻脑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中混有大量血液,甚至有凝血块,影响脑脊液循环,使颅内压增高,患者常表现剧烈头痛和意识障碍等,应积极治疗。一般应用20% 甘露醇250ml 加地塞米松10mg,静脉推注或快速静滴,每4 ~ 6 小时1 次,必要时用速尿20 ~ 40mg,肌注,也可取得较好疗效。

(4)止血剂的应用:6- 氨基己酸、止血芳酸是一种抗纤溶药,能够抑制纤溶酶原激活因子,使纤溶酶原不被激活成纤溶酶,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保护血管破裂处形成的凝血块,以达防止再出血。用法:将6- 氨基己酸6 ~ 12g 加5% 糖盐水500ml 中静脉滴入,每日1 次,可连用1 ~ 2 周。止血芳酸200 ~ 400mg,加5% ~ 10%葡萄糖500ml 中静脉滴注,每日1 次,或用0.1 ~ 0.2g/ 次,缓慢静注,每日2 ~ 3 次。另外,也可用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K 等药物治疗,但疗效多不肯定。

(5)腰穿放脑脊液治疗:当患者剧烈头痛,用一般止痛药难以控制时,可谨慎地采用腰穿放脑脊液的方法治疗,以缓解临床症状。

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患者无脑疝形成。②头痛剧烈,用止痛药疗效不佳,又无局灶定位体征。③腰穿动作要轻柔,放液速度要慢,以防形成脑疝。④若放少量脑脊液后,症状明显改善者,可每隔4 ~ 5天重复1 次,加速蛛网膜下腔内血液的清除和减少蛛网膜下腔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

新生婴孩蛛网膜下腔出血怎么引起的

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及表现是什么?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外伤性或非外伤性颅内出血,使血液流入蛛网膜下隙。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又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隙;继发性指脑实质出血破入蛛网膜下隙。本节仅叙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病因与发病机制】以颅内动脉瘤最为常见,好发于30岁以上成年人,多数为先天发育异常所致,好发于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支处,以该环的前半部多见;其次为脑动静脉畸形,多见于青少年和儿童,多位于大脑半球大脑动脉颁布区。

另外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动脉炎、Moyamoya病、颅内肿瘤、血液病、溶栓或抗凝治疗后等均可引起本病。

当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隙后,颅腔内容物增加,压力增高,继发脑血管痉挛,血液刺激脑膜,可致剧烈头痛及出现脑膜刺激征。另外大量积血或凝血块沉积于颅底,阻塞蛛网膜绒毛间的小沟,使脑脊液回吸受阻,可发生急性交通性脑积水,使颅内压急骤增高,加重脑水肿,甚至导致脑疝形成。

【临床表现】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多在情绪激动或用力情况下突然起病,部分病例发病前有头痛、头晕、视物模糊或长期间歇慢性头痛史。

1.头痛与呕吐突然发生剧烈头痛,呈胀痛或爆裂样痛,多在前额、枕部或全头痛,前头痛提示小脑幕上和大脑半球(单侧痛),后头痛提示颅后窝病变;常伴喷射状呕吐,同时见面色苍白、全身冷汗。

2.意识障碍与精神症状多数病例无意识障碍,可有烦躁不安。病情重者可有谵妄及不同程度的意识不清甚至昏迷,少数可出现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

3.脑膜刺激征表现颈项强直、Kernig征和Brudxinski征阳性,尤其青壮年患者多见,同时伴有颈背部痛。老年患者、出血早期或深昏迷者可无脑膜刺激征。

4.眼底改变可见玻璃体后片状出血,最早可在起病后1h内出现,多数在数小时内产生,约2周内吸收。

5.并发症

(1)再出血:出血后破裂口修复尚好,因各种因素诱发再出血,表现为症状、体征重现或加重,CT或脑脊液检查有新的出血,发生在起病4周内,第2周尤为多见。

(2)脑积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多发生于急性期,患者病情突然恶化,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加重,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头颅CT检查发现脑室系统有阻塞。交通性脑积水多发生于病后2~4周。表现为智力、双下肢活动及大小便控制障碍,CT检查发现脑室扩大,而脑脊液压力增高不明显,又称正常颅压脑积水。

(3)脑动脉狭窄:可出现于发病早期或发病1~2周,表现为意识障碍增加,颅内压增高。腰穿无再出血,CT可见颅内梗死灶。

(4)上消化道出血:严重者可呕吐血性内容物,解黑便,甚至发生出血性休克。

(5)发热:丘脑下部或脑干受刺激时有高热。发病后数日由于出血吸收,可出现低热。

什么原因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脑动脉瘤的破裂。所谓的动脉瘤即脑血管壁薄弱处形成的一个凸起,但目前其确切的诱发因素尚不清楚,如吸烟、高血压、酗酒等都可能与之相关。另外严重的外伤也可能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

  如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当出现可疑的脑卒中症状时,需要立即进行头部CT扫描,一旦检查结果高度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需转入设有卒中中心的医院进行进一步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及后续治疗。除了药物治疗以外,通常可以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或者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来防止出血部位的再次出血。

  排除其他原因出血后,高血压脑出血是否需要手术可根据出血的量、位置、病人的状况等决定,手术多采用微创技术或者辅助神经内镜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吗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非常非常危险的病 你想 在脑子里出血了能不危险么

很多人一次出血就没有醒过来 看来你爸爸是暂时稳住了 两个星期内会是再次出血的高发期 过了这个时期 会安全很多 希望你爸爸配合医院好好治疗 虽然这个病危险 但是临床已经具备了很成熟的治疗方案 可以保守治疗 也可以手术治疗

我母亲二次出血之后做了开颅手术 比较成功 祝你父亲早日康复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

动脉瘤可能由于动脉壁先天性肌层缺陷或后天获得性内弹力层变性或两者联合作用导致。动脉瘤的发生一定程度上有遗传倾向和家族聚集性。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一级亲属中,约4%患有动脉瘤。但颅内动脉瘤不完全是先天异常造成的,相当一部分是后天生活中发展而来的,随着年龄增长,动脉壁的弹性逐渐减弱,在血流冲击等因素下向外突出形成动脉瘤。动脉瘤好发于脑底Willis环的分支部位。梭形动脉瘤好发于脑底部较大的动脉主干。脑动静脉畸形是发育异常形成的畸形血管团,过去认为其实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第二常见原因,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其极少仅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而无脑内血肿。

病变血管可自发破裂,或因血压突然升高及其他诱因而导致血管破裂,血流入脑蛛网膜下腔,通过围绕在脑和脊髓周围的脑脊液迅速扩散,刺激脑膜,引起头痛和颈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还会使颅腔内容物增加,压力增高,甚至脑疝,危机生命,并可继发脑血管痉挛。脑室或脑底大量积血或凝血块使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引起梗阻性脑积水或蛛网膜粘连。后交通动脉瘤的扩张、出血可压迫邻近动眼神经,产生不同程度的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眼球活动障碍)。也可能因血液刺激下丘脑,引起血糖升高、发热等内分泌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请问,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是什么?急!!!

留下后遗症的可能很大,轻者引起头晕、头痛,重者引起脑病,甚至导致记忆力下降。

脑与颅骨之间有三层膜,由内向外依次是软脑膜、蛛网膜、硬脑膜。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潜在的间隙称蛛网膜下腔。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血管畸形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常见诱因是用力和情绪激动,也可能在排便时及咳嗽、性生活时发病,突然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障碍等体征表现。约10%的病人有癫痫发作,发病后第2周出现癫痫者,多见于再出血。

临床症状:

(一)头痛与呕吐:

(二)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

(三)脑膜刺激征:

(四)其它临床症状:如低热、腰背腿痛等。亦可见轻偏瘫,视力障碍,第Ⅲ、Ⅴ、Ⅵ、Ⅶ等颅神经麻痹,视网膜片状出血和视乳头水肿等。此外还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和呼吸道感染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