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信息
  • 2021-11-27

谈到不正,大家应该都熟悉,有人问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还有人想问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这到底怎么回事呢?事实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全文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让我们来看看吧。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意思是: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出处:《论语·子路》——战国·孔子及其弟子

创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昺《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意思是:统治者本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百姓也会跟着行动,统治者本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语出孔子《论语·子路篇》。原文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此警句,在当今仍有反腐倡廉的现实意义。

1、《论语·子路篇》创作背景

《论语·子路》是出自《论语》的文章,共有30篇,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2、《论语·子路篇》作者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什么意思?

《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划线处是什么句子!

下自成蹊

全文翻译

太史公说:《论语》说,“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自身行为不正,即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我看到李将军诚恳朴实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于言谈。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的确得到士大夫们的信赖么?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可是树下自然会被人踩成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却可以用来说明大道理呀。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意思?

正:端正

令:命令

行:执行、听从

从:服从、听从

孔子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翻译

此出自《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一个老师,为人很好,为大家做事从无怨言,大家会都服他,有些事不用强令大家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做;凡事只想到自己的得失,为自己牟利,甚至做出些出格的事,就算强令大家做事,大家也都心中不服,做事不尽心或者直接抵制

有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作文.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

译文:

孔子说: 统治者本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百姓也会跟着行动,统治者本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

这是孔子最有名的论从政的名言,与此类似的名言还有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时,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说:为官要义在于正,如果居上位的领导拿正道做表率,下属岂敢走歪道?所以我认为,孔子论从政最推崇的品质就是一个“正”字。

的确,一个“正”字是做人做处事的全部真谛。正人先正已。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首先要处处事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据2007年《决策》杂志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领导者修炼性要素比如责任、尊重、文化、道德等,最受公务员欣赏,99%的公务员承认领导的作风和思想品质对下属有示范和影响作用。

记得电视上有条“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内容大概是这样的:妈妈讲故事哄儿子睡觉,然后去帮年迈的母亲洗脚,那么仔细,顾不上擦擦脸上的汗水,年幼的儿子看着妈妈的一举一动……,当妈妈终于为老人洗好脚,坐下休息时, 却看到年幼的儿子端着一盘水叫着“妈妈”洗脚,妈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孩子,比起那些家长的“说教”和“棒棍教育”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教育孩子尚且如此,做领导的何尚不是这样呢?当然,这里所说的领导不是简单的指单位的“一把手”,而应包括各个领域、每个岗位的干部。明智的领导不用自己的权威让下属服从自己,而是以身作则,从自身抓起,通过不断的严于律己作好表率,从自身的行动让下属从内心佩服。一个领导,如果只是夸夸其谈而不顾制度的约束,不管法纪的权威,却要求下属甚至群众听从他的命令,即使服从了,也只是迫于领导的淫威,而不是真心地服从。当然作为下属,特别是作为市委的一般干部,也要“正其身”,因为我们每个干部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市委的形象。所以要时刻明确自己的职责,要以比一般单位的干部更高的标准来作为自己言行依据,把执行做到位,把工作做好。当领导批评或者提醒、指导时,也应该是先自我内省,看自己的哪些方向做的还不够好,还能改进,而不是反视领导哪些做的不好。

总之,假若每位领导从我做起,事事做到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这样才能在单位上下形成风清气顺的环境,全体干部职工就会自然拧起一股劲,任何工作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我们的工作才能让群众满意、上级满意,我们的事业就能再上一台阶。

您若采纳我院提供更多帮助谢谢!

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语出《论语 子路》,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为政者如果自身的行为端正,无须下命令,百姓也会按他的意旨去做;如果自身行为不端,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服从。用一个成语来表达,就是身正民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