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文 >

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 网文
  • 2021-11-18

聊到舌尖,大多数人都知道,有人问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五集主题,当然了,还有朋友想问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五集主题,这到底是咋回事?其实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呢,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让我们来看看吧。

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对于改变我只想说;我本是吃货,你何必给我灌输人文情怀?为什么这么说呢?从第一季中让大家“口水直流”,到目前开播的《舌尖2》,越来越多的观众发现,纪录片的主旨已经从“这里有好吃的”变成了“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 当看到藏族兄弟爬3小时的树只为了给家人掏点蜂蜜时,大家纷纷“揪心极了”;看到父亲为了女儿花5年学会捕猎跳跳鱼,大家直呼“太感人了”。不过这些都让网友“小叶子”觉得“有哪里不太对”:“我原以为‘舌尖上的中国’=‘美食在中国’,现在看了第二季的感觉是‘人文在中国’,第一季是70%中国美食+30%厨房哲学,到了第二季第一集,就变成了50%人文关怀+20%煽情+30%美食”。

作为一部讲述食物的纪录片,可食物在《舌尖2》里已经成了配角。有观众举自己的父母为例:“他们看完《舌尖2》的感觉是完全不知道在演什么,他们不喜欢一个模糊的主题,更喜欢具体的食物。”而对大部分早就备好零食守在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他们想看金黄发亮的蜂蜜,想看冒着热气的豆花,但镜头外的男主播却一直在用浑厚的声音一本正经地说:“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而在电视机前,我悲愤地甩下吃了一碗泡面。

第二季

一》脚步 2014.04.18

1.西藏——天麻,灵芝,酥油蜜

2.四川——路菜,麻辣香肠,豆花

3.陕西——蓝田裤带面

4.浙江——海蟹

5.小花菇(香菇王者)

6.三门湾——小章鱼(短艄,望潮),弹涂鱼(跳跳鱼)

7.山东——煎饼,贵阳丝娃娃,福建润饼,新加坡薄饼

8.贵州——腌鱼(稻花鲤鱼),爬岩鱼(雷山鱼酱)

9.泉州——古早味,萝卜饭

二》心传 2014.04.25

1.徽州——人工压打菜籽油(臭豆腐,油炸锅巴)

2.陕西——挂面

3.苏州——苏式糕点,糯米卷,苏式小方糕,船点

4.湖南——蕨根糍粑

5.汕头——蚝烙

6.扬州——烫干丝,葵花大斩肉

7.上海——本帮菜,三套鸭,扣三丝,油爆河虾,啫啫煲

三》时节 2014.05.02

1.黑龙江——炖鱼,玉米饼,(铁锅炖鱼贴饼子),冻豆腐

2.浙江——雷笋,多味笋干,黄泥拱,(咸肉蒸黄泥拱)

3.江西——黎蒿炒腊肉,蒿粑,九层皮。

4.北京——榆钱饭,香椿芽

5.浙江——清水螺蛳,家鱼

6.台湾——飞鱼干

7.新疆——葡萄干,玛仁糖(切糕),手抓饭

8.安徽——虾籽+小刀面

9.苏州——桂花酱(桂花糯米藕),板栗烧鸡,扎肝,雁来蕈酱(老鸭雁来蕈)

四》家常 2014.05.09

1.山西——小凹馍,凉皮,枣花馍

2.湖北——天门蒸菜

3.上海——红烧肉

4.四川——泡菜鱼,芽菜,燃面,下饭菜

5.山东——西瓜酱

6.辽宁——蒲笋干

7.扬州——蒲菜饺子,奶汤蒲菜

8.珠海——糖水,陈皮红豆沙,姜撞奶,木瓜鲫鱼煲,冬瓜荷叶炖老鸭,炖汤

五》相逢 2014.05.16

1.内蒙古——口蘑,烩南北(蘑菇和冬笋)

2.四川——花椒,朝天椒,重庆火锅

3.深圳——盆菜(一桌只有一盆)

4.杭州——西湖醋鱼

5.开封——鲤鱼焙面,灌汤包,片儿川

6.上海——罗宋汤,炸猪排+辣酱油

7.广东——喼汁,酱油

8.新疆——大盘鸡

9.台湾——眷村牛肉面(二两面)

10.宁波——壳菜(淡菜,贻贝)

六》秘境 2014.05.23

1.内蒙古——华子鱼

2.广西——沙蟹汁

3.莫尔格勒——韭花酱+手把羊肉

4.新疆——馕,羊肚烤肉(红柳枝烤羊肉)

5.宁夏——手抓羊肉,洋芋擦擦

6.珠海——钓石斑鱼,清蒸鱼干

7.云南——鸡枞,鸡枞油

8.吉林——蕨菜

9.香港——云吞面(竹升面)

七》三餐 2014.05.30

1.青海——酥油茶,糌粑,锅巴菜

2.天津——煎饼果子,重庆小面,苏州细面,大肉面,武汉面窝,三鲜豆皮,热干面,广州早茶,肠粉,艇仔粥,虾饺

3.广州——五味鸭,西洋菜猪骨汤,清蒸鲈鱼

4.深圳——富士康的工作餐,腊鱼,咸鸭蛋。凉山州的马铃薯,坨坨肉

5.安徽毛坦厂中学——剁椒鱼头,蒿子粑粑,豆干子烧肉

6.香港——素食者的冰皮月饼

7.四川——古蔺镇的米粑,手工面,麻辣鸡,盐酸菜黄蜡丁鱼

8.云南——洱海鲫鱼+白木瓜,见手青(红网牛肝菌)

类似《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美食纪录片 ?

舌尖上的中国是属于文艺片,还有美食纪录片给大家推荐这样几个:

第一、中国美食探秘

共分为八集、每集一个主题,对于喜欢中国美食的好吃嘴们,这部纪录片,小编强烈推荐:包括“火候”、“刀功”、 “辣”、 “豆腐”、 “面点”、“鲜”、“食之器”、“官府菜”。其每一集围绕一个专题详细站看,如火候,其记载的中国菜中的火爆肚头,从选料到加工,炒到九成熟,端上桌刚刚好,记载了中国菜对火候的要求。第三集辣,记载了已经去世的史正良大师制作辣椒油的三个步骤,堪称经典。

这部纪录片适合美食爱好者和厨师观看。

第二、面条之路

这部纪录片是韩国导演拍摄的一步纪录片,记载了面条的历史、面条的传统、面条的技艺以及面条文化几个部分。

《面条之路》(Noodle Road)是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寰宇视野》时段于2011年5月9日开播的一部纪录片,全片总共6集,本片邀请著名华裔美食家谭荣辉带领大家走进面条的故事,从面条的起源与发展的角度讲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这部纪录片非常适合专业人士看,可以了解面点的历史。

第三、千秋川菜

这是想了解川菜的专业人士必看的一步纪录片。

这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系统、全面、深刻地反映川菜史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这部片子一扫纪录片常见的沉闷之气,以轻松愉快甚至幽默的方式讲故事,着重表现了川菜发展史上的四个重大发展阶段,同时也讲述了多个有典型意义的川菜名人和名店的创业故事。历史故事和创业故事相交织,互相支撑又互相辉映,既有详实的史料,亲历者的回忆,又有诙谐的点评、睿智的见解。对餐饮、旅游从业者和学生来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川菜历史教材。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很多,大家可以慢慢地发现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介绍湖南美食是哪几集?

第一集介绍:“路菜”是先人保存食物的智慧,进而被演化成标志性的中国美食。味觉记忆的强大,往往让人们对故乡食物的迷恋十分牢固,甚至被赋予“乡愁”这样的文学语汇。本集将跟随那些奔波在路上的人们,品尝辛劳与汗水中的苦辣酸甜。

“脚步”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每一种食物的获取都要经过漫长的历程。这一集中的主人公,一对养蜂夫妇追寻、收获蜂蜜的路程,就与蜜蜂们采集花蜜同样艰辛。据计算,蜜蜂生产一公斤蜂蜜需要采400万朵花。

另一方面,食物本身也会跟随人们的脚步,在各地流转、变化。 从青海的盐湖,到西藏的密林深处,无不镌刻着人与食物迁徙的足迹。

第二集介绍:中国传统烹饪在手艺上无比神秘繁复,它的传承和流变往往以家族或师徒的形式承载。这种心口相传,延续了家的味道,也传承了千百年来中国人饮食文化的基因。本集《心传》,引领我们再次面向民间,寻找那些消失了的和即将消失的美味。

中国人关于食物与味道的传承有时是通过家族延续,比如湖南山中的人家制作蕨根粉,通常是爷爷传给孙子;也有时是通过师徒之间传习,比如面点、糕团的制作。甚至有时,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便继承了特定的味觉基因以及加工食物的习惯

第三集介绍:“不时,不食”是中国人饮食最重要的特征。在四季分明的国度,不同的时节,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美食。本集《时节》,将通过捕捉节令美食,展现传统中国人对自然的依赖与敬畏,表达我们对气候变幻的敏锐感知。

中国人对于时节的关注,首先着眼于粮食的生产。依存于土地的人们世代春种秋收,而时节囊括了农业文明的24节气与72物候。此外,节气变化也意味着许多独特节令美食的出现,比如这一集中即将呈现的美味,雁来蕈——这种相传只有在大雁飞来时才会出现的神奇菌子,与节气有着怎样的关系?您是否了解,只在春雷滚滚时生长的雷笋,是转瞬即逝的难得食材?

第四集介绍:古人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家常菜,在每日的煎炒烹煮中,蕴藏着中国人最平实质朴的生活期许与处世之道。每一张家庭餐桌都是了解中国人家庭观念的最好样本。本集《家常》,走进一户户平凡人家,与他们一同品味日常生活中的人间百味。

《家常》一集所展现的,除了红烧肉等广为人们所喜爱的家常菜,更多的是家所代表的伦常与亲情,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微妙关系。就像古诗中描绘的:“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这羹汤中所饱含的,远不止日常的柴米油盐。

第五集介绍:在幅员辽阔的中国,有许多奇异丰盛的美食隐匿在山野之间。茂密的森林、广袤的草原、湍急的河流与干旱的沙漠……在这些人间秘境的角落,一群美味的精灵不仅活跃着人们的餐桌,更维系着人与自然之间的融洽与虔敬。本集《秘境》,将目光聚焦于隐秘在人们视线之外的鲜活民间美食,以及这些独特食物背后的多样生活。

这一集关注的是“饮食的末梢地区”,也就是那些受现代文明影响较小而得以保存食物原味的地方。在许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深处,以及沙漠中最干旱的地带,一些不为人知的食材,恰恰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第六集介绍:生生不息的中国人用食物记录每一次聚散离合。无论大时代中的人世变迁,还是平凡生活的悲欣交集,总有味觉作为见证。随着人们的迁徙流转,食材、香料、配方与技艺也在浩淼的时空中穿梭、演变、再生,形成绵长而丰富的历史。本集《相逢》,记录食物与人的每一次携手,呈现中国人的相聚别离背后藏匿着的深切情感。

《相逢》讲述的不仅是人与人的相逢,更是食材与食材的相遇。比如,辣椒与花椒的邂逅,开启了麻辣美味的篇章。又如,在年轻的移民城市深圳,来自全国各地人们的相会,也为崭新美食的诞生创造了机遇。

第七集介绍:一日三餐,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人生的五味杂陈。现代化的中国,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奔波忙碌中通过简单的美食寻找味觉的快乐。一些人开始享受工业化流水线食品,但也有人不辞辛苦仍然在饮食上坚持传统。本集《三餐》,细品中国人餐桌上的一粥一饭。

据历史记载,我国古人一日食三餐的习俗可以追溯到晋朝,甚至更早。今日的中国,人们在实现了温饱之后,讲究三餐吃得健康。然而,高速紧张的生活使许多人无法像父辈们一样花费大量时间煲汤煮饭。本集将展示现代中国社会中,从摩登都市到中小城镇,人们通过每日饮食享受生活的方式。

第八集:为您呈现了《舌尖》第二季的拍摄花絮。主创团队跋涉千里寻觅各地美食,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将带给您别样的欣喜和感动。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哪一集将麻辣鸡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七集美食:古蔺麻辣鸡的做法

古蔺麻辣鸡的做法,古蔺麻辣鸡怎么做好吃?

  先看看原材料:

  主料:鸡(土鸡,家养)

  辅料:小米椒、花椒、葱、姜、蒜

  调料:郫县豆瓣、酱油、胡椒粉、冰糖

  1鸡洗净斩小段。加盐、葱丝、姜丝、料酒腌20分钟。准备好配料:葱切段、将姜蒜小米椒切碎,准备花椒1茶匙。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一共几集?

舌尖上的中国2(又称《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共分8集,前七集依次为《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相逢》《秘境》《三餐》,第八集则为拍摄花絮,每集50分钟。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有几集,名字是什么 哪个频道什么时候播

《舌尖上的中国2》共分为《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秘境》、《相逢》、《三餐》,第八集则为拍摄花絮。每集50分钟。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于2013年1月10日在京正式启动,该片于2014年4月18日至6月6日,每周五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21点档、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22点档同步开播,同时在爱奇艺,乐视网等网络平台播出。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共多少集

《舌尖》第二季共分为八集:第一集《脚步》、第二集《心传》、第三集《时节》、第四集《家常》、第五集《秘境》、第六集《相逢》、第七集《三餐》,第八集则为拍摄花絮。

舌尖上的中国2为什么不如第一部

 《舌尖》第一季火的一塌糊涂,与执行导演任长箴的坚持是分不开的,她组建的拍摄团队大多来自体制外,有见地,不妥协,而任本人更是固执,此外央视对于第一季的干涉并不多,故出来的效果非常好,这是情理之中的。然而,第一季火了,央视就来摘桃子了,明显是想打造舌尖品牌,而且放言拍第三、第四部……

  真正为第一季付出汗水的主创们大多被湮没不提,庆功会上也只有陈晓卿和一众领导罢了,而任长箴也被踢开。这就是中国特色!

  《舌尖》第二部开播至今,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吧。我充满期待地看第一集,感觉并没有我期盼的那么好,不过也不差,算是中规中矩吧。第二集拍的很有特色,有武侠片的风格,想来分集导演是很有个人导演风格的一个人。然而到了第三集,达悟族和切糕的乱入使我有种不详的预感,这是要干啥?而且这一集叙事很乱,节奏太快,让人看了很不自在。

  戏剧性转折在昨晚出现了,第四集《家常》一出,网上骂声一片,一位母亲为了孩子五年不见丈夫,婆婆化疗十几次不回家看望,这样的价值观谁敢苟同!你全心全意为女儿好,然后你知道这就是真的好吗?还有就是421家庭的叙述,大篇幅生孩子的讲述,让人分不清这是《舌尖上的中国》还是《舌尖上的感动中国》,抑或是给母亲节的献礼片。

  作为一部有人文特色的美食纪录片,观众并没有苛刻到绝对不能容忍你煽情,但是你煽情到如此三观不正,如此做作的份上,谁还会买你的账!

  《舌尖上的中国1》和《舌尖上的中国2》为何有如此的差距呢?

  原因很简单,主创人员大换血。第一部的总导演是陈晓卿,央视纪录频道副总监,所谓总导演也就是个统筹,其从来没有去过拍摄现场,执行总导演是任长箴,原在央视工作过,后离职,脱离体制,第一季七集的分集导演都是任选定的,有张铭欢、杨晓清、马羽洁、胡迎迎等。

  第二季的总导演还是陈晓卿,但执行导演是何人不清楚,反正不是任长箴,各分集导演也是大换血,大家看过就知道了。

  昨天《家常》播完,很多网友到导演邓洁的微博下面抨击,这位大导演颇为不满。

  央视这种摘桃子的行为让人实在是无语,而拍出来的成品,实在是大失水准,起码跟人们期待的相去甚远。感觉第二季的主创就是在模仿第一季,然而画虎不成反类犬,东施效颦,以致造成今天这种局面。

  说句题外话,任长箴后续拍的《悦食中国》也很不成功。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总导演是谁?

央视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前两季中收视和口碑火爆,被观众们赞称作“吃货圣经”。而这部纪录片总导演就是陈晓卿,现在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吃货——他拒绝说自己是美食家,更爱说自己是好吃的人!

陈晓卿1965年11月生于安徽灵璧,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摄影专业,硕士学位,1989年进入中央电视台,1991年开始拍摄纪录片。他是《Time Out》中文版、《天下美食》等报刊的美食专栏作者,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文化专题部《见证·影像志》栏目的制片人。

代表作有:代表作品有《森林之歌》、《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2》。

2017年10月23日,陈晓卿正式从央视离职。

离职后,带领《舌尖1、2》的原班人马团队组建公司,继续从事纪录片创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