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中药,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有人问一天当中喝中药的最佳时间,还有人问中药每天吃两餐,什么时间吃好,这到底是咋回事?实际上一天当中喝中药的最佳时间呢,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一天当中喝中药的最佳时间,今天就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天当中喝中药的最佳时间
服用中药应根据不同的病情、病位、病性和药物的特点来决定不同的服用方法,一天服用三次一般在早中晚服用为佳.服用时间和方法你可以根据下面的情况选择: 服药时间 1.饭前服: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病位在下,应在饭前服药,以使药性容易下达,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因为在胃空状态下,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地通过胃入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 2.饭后服: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服药。病位在上,应在饭后服药。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在饭后服用,可使药性上行。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药,在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害。毒性较大的药,也宜在饭后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发生副作用。 3.餐间服:即在两餐之间服药,避免食物对药物的影响,治疗脾胃病的药宜餐间服。 4.空腹服:具有滋补作用的汤药,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于充分吸收。用于驱虫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也宜空腹服,这样可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具有泻下作用的汤药也亦如此,以增强药效。 5.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以及有积滞、胸膈病等,服药后宜仰卧;有头、口、耳病等,服药后宜去枕而卧;有左右两肋病症时,服药后应按药性的升降作用选择睡姿,如药性升发,应择健侧卧,如药性沉降,应择患侧卧。 6.隔夜服:主要是指驱虫药,睡前服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以便将虫杀死排出体外。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重病应不拘时间尽快服药或频服(每隔1-2小时服一次),慢性病则要按时服药。 总之,服中药的时间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定。以尽量发挥药物的预防、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为原则。 服用方法 中药一般服法是一付汤药每天分两次温服,早、晚各服1次,或一天3次,分早、中、晚各服1次,但根据病情,有的一天只服一次,有的一天需服几次,有的又可以煎汤来代替茶饮。具体服用方法介绍如下: 1.温服:一般药物均宜温服,药煎好后放一会儿,待其不冷不热时服。如平和补益药物。 2.热服:凡伤风感冒的药,宜趁热服下,以达到发汗目的;祛寒通血脉的药也如此,以利于祛寒活血。 3.冷服:在药液冷却后服。一般是指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应冷服。 4.顿服:是指药性峻烈的小剂量汤药,要一次服完。目的在于使药物在不伤正气的情况下,集中药力,发挥其最大效应,如通便、化瘀血药等。 5.频服:凡咽喉病者、呕吐病者,宜采用频服的方法,缓缓服下,能使汤药充分接触患部,较快见效。 此外,使用峻烈药与毒性药时,宜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见效了就要立即停药,千万不要过量,以免发生中毒和损伤人体正气。 总之,应根据病情、病位、病性和药物的特点来决定不同的服用方法。 药后调护 很多病人都容易忽略服药后的调养和护理,其实服药后的调养和护理也很重要,它不仅直接影响着药效,而且关系到病体的康复。 1.饮食宜忌:一是疾病对饮食的宜忌,如水肿病宜少食盐,消渴病宜忌糖等。另一方面,是药物对饮食的宜忌,如含地黄的方药,应忌食萝卜;有土茯苓的忌茶叶;服荆芥时宜忌河豚与无鳞鱼等。总之,服药期间忌食肉蛋鱼虾等发物和葱、椒、姜、蒜等辛辣刺激性调味食品,以免加重病情。 2.情志调护:避免情绪大幅波动,因情绪刺激有碍于机体的运化及调整,加重脏腑的负担。比如忧思伤脾,大怒伤肝,大喜伤心,惊恐伤肾等。 3.特别调护:一般服用治疗伤风感冒等解表药时,服药后应服用热粥一碗,以达到服药后微微出汗为最佳效果。服用泻下药后,应注意饮食,不宜进食生冷油腻以及难消化的食物,以免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 另外,服药出汗后要注意避风,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不然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
服用中药的时间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有以下6个方面: 1.饭前服: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病位在下,应在饭前服药,以使药性容易下达,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因为在胃空状态下,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地通过胃入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 2.饭后服: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服药。病位在上,应在饭后服药。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在饭后服用,可使药性上行。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药,在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害。毒性较大的药,也宜在饭后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发生副作用。 3.餐间服:即在两餐之间服药,避免食物对药物的影响,治疗脾胃病的药宜餐间服。 4.空腹服:具有滋补作用的汤药,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于充分吸收。用于驱虫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也宜空腹服,这样可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具有泻下作用的汤药也亦如此,以增强药效。 5.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以及有积滞、胸膈病等,服药后宜仰卧;有头、口、耳病等,服药后宜去枕而卧;有左右两肋病症时,服药后应按药性的升降作用选择睡姿,如药性升发,应择健侧卧,如药性沉降,应择患侧卧。 6.隔夜服:主要是指驱虫药,睡前服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以便将虫杀死排出体外。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重病应不拘时间尽快服药或频服(每隔1-2小时服一次),慢性病则要按时服药。 总之,服中药的时间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定。以尽量发挥药物的预防、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为原则。
一天喝三次中药,什么时间喝好呢?
服用中药应根据不同的病情、病位、病性和药物的特点来决定不同的服用方法,一天服用三次一般在早中晚服用为佳.服用时间和方法你可以根据下面的情况选择:
服药时间
1.饭前服: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病位在下,应在饭前服药,以使药性容易下达,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因为在胃空状态下,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地通过胃入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
2.饭后服: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服药。病位在上,应在饭后服药。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在饭后服用,可使药性上行。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药,在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害。毒性较大的药,也宜在饭后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发生副作用。
3.餐间服:即在两餐之间服药,避免食物对药物的影响,治疗脾胃病的药宜餐间服。
4.空腹服:具有滋补作用的汤药,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于充分吸收。用于驱虫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也宜空腹服,这样可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具有泻下作用的汤药也亦如此,以增强药效。
5.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以及有积滞、胸膈病等,服药后宜仰卧;有头、口、耳病等,服药后宜去枕而卧;有左右两肋病症时,服药后应按药性的升降作用选择睡姿,如药性升发,应择健侧卧,如药性沉降,应择患侧卧。
6.隔夜服:主要是指驱虫药,睡前服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以便将虫杀死排出体外。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重病应不拘时间尽快服药或频服(每隔1-2小时服一次),慢性病则要按时服药。
总之,服中药的时间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定。以尽量发挥药物的预防、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为原则。
服用方法
中药一般服法是一付汤药每天分两次温服,早、晚各服1次,或一天3次,分早、中、晚各服1次,但根据病情,有的一天只服一次,有的一天需服几次,有的又可以煎汤来代替茶饮。具体服用方法介绍如下:
1.温服:一般药物均宜温服,药煎好后放一会儿,待其不冷不热时服。如平和补益药物。
2.热服:凡伤风感冒的药,宜趁热服下,以达到发汗目的;祛寒通血脉的药也如此,以利于祛寒活血。
3.冷服:在药液冷却后服。一般是指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应冷服。
4.顿服:是指药性峻烈的小剂量汤药,要一次服完。目的在于使药物在不伤正气的情况下,集中药力,发挥其最大效应,如通便、化瘀血药等。
5.频服:凡咽喉病者、呕吐病者,宜采用频服的方法,缓缓服下,能使汤药充分接触患部,较快见效。
此外,使用峻烈药与毒性药时,宜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见效了就要立即停药,千万不要过量,以免发生中毒和损伤人体正气。
总之,应根据病情、病位、病性和药物的特点来决定不同的服用方法。
药后调护
很多病人都容易忽略服药后的调养和护理,其实服药后的调养和护理也很重要,它不仅直接影响着药效,而且关系到病体的康复。
1.饮食宜忌:一是疾病对饮食的宜忌,如水肿病宜少食盐,消渴病宜忌糖等。另一方面,是药物对饮食的宜忌,如含地黄的方药,应忌食萝卜;有土茯苓的忌茶叶;服荆芥时宜忌河豚与无鳞鱼等。总之,服药期间忌食肉蛋鱼虾等发物和葱、椒、姜、蒜等辛辣刺激性调味食品,以免加重病情。
2.情志调护:避免情绪大幅波动,因情绪刺激有碍于机体的运化及调整,加重脏腑的负担。比如忧思伤脾,大怒伤肝,大喜伤心,惊恐伤肾等。
3.特别调护:一般服用治疗伤风感冒等解表药时,服药后应服用热粥一碗,以达到服药后微微出汗为最佳效果。服用泻下药后,应注意饮食,不宜进食生冷油腻以及难消化的食物,以免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
另外,服药出汗后要注意避风,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不然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
服用中药的最佳时间是一天当中的什么时候?
1、大多数中药一日剂量分2~3次服。如汤剂头煎、二煎合并分2次服。成药每日服3次等。但为了避免食物的影响,通常宜在空腹或半空腹服用。补益药生脉散、十全大补汤、六味地黄丸等,宜饭前服,以利充分吸收;制酸止痛药乌贝散、胃病散等饭前服可直接中和胃酸、保护胃粘膜;某些恶心性祛痰药如桔梗、远志、紫菀等含植物皂苷,须饭前服才能刺激胃粘膜,反射性地增加支气管的分泌而呈祛痰作用。 2、消食导滞的健胃剂如健脾丸、保和丸、香砂积实丸、神曲等,饭后片刻服可充分接触食物,发挥消食化积、宽中除胀作用;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黄连素片、黄连羊肝丸等,宜饭后服,以免刺激胃粘膜引起胃腔部不适。 3、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调整服药时间和次数。如抗心绞痛的苏冰滴丸、冠心苏合丸,除早晚各服1次外,心绞痛发作时可随时加服1次;泻下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全剂应分2~3次服,首服得下即可,无大便时再继续服用;银翘散用于病人高热时,可一日服两副药,日服4次,开始时可2小时服1次。 4、根据病情具体情况掌握用药。如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应睡前服,以利镇静安眠;回逆汤回阳救逆,苏合香丸通关开窍,以及安宫牛黄丸等急救药物宜及时投药;峻下逐水剂如十枣汤应清晨空腹,可避免晚间频繁起床小便之扰。 5、根据病人特定的生理条件和体质特点服药。如补肾固冲丸用于治疗习惯性流产,应在未孕之前一日3次连续服用2个月,怀孕后用泰山盘石散安胎,宜每隔3~5日进一服,连续3~4个月,以适应孕妇生理特点,避免多服伤胎。 来源: www.sz16.cn
中药每天吃两顿请问什么时间段吃效果最佳
喝中药时选择正确的服药时间,才会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对中药更是如此。服中药的时间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定。大多数药物宜在饭后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服用。
中医在配伍运用中药时,讲究“四气五味”,根据药性的寒、热、温、凉,并参考辛、甘、酸、苦、咸五味来配伍组成方剂。空腹服药时,寒凉药或者五味偏重的药物都可能对胃黏膜造成一定的损伤。
不同类型的中药,服用时间也不同。肝、肾、肠道疾患,宜饭前服药;眩晕、咽喉疾患宜饭后服药;泻下药、滋补药、驱虫药宜空腹服;安神类药宜睡前服用。
这都是根据病情的不同和药物作用的特点,对服药时间做出的大致要求。在用药时,医生会根据患者身体变化调整用药,用药的方子不会局限于某一类药,再加上患者长期服药,难免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所以建议长期喝中药汤剂的人,在饭后30~60分钟内服药,以减轻药物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
但怀孕期间不应该喝的中药:
牛黄(清热药)泄下力强,易导致孕妇流产。
红花、川七、(活血药)其祛瘀活血力强,易导致流产与早产。
牛膝(活血药)有损胎儿健康。
车前子(除湿利水药)过度食用会影响胎盘循环。
补骨脂(温阳药)孕妇须经由医生指示后再服用。
薏仁(除湿利水药)内含薏苡仁油,会降低横纹肌收缩作用,对子宫产生舆奋作用,也会造成羊水过少的现象。
通草(除湿利水药)会造成孕妇羊水过少。
一天中吃中药的最佳时间?
汤剂,古称汤液,是中药最为古老的剂型之一,在中医临床应用中也最为广泛,历经几千年不衰。
除与中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外,更在不断吸纳现代科学技术,使汤剂本身的特点更好的为人利用。汤剂能够充分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的需要,并具有疗效快,易吸收,作用强等几大特点。
特别适用于各种慢性疾病。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就曾讲:"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就指出了正确的服用汤剂可以加速病情的好转,而错误的服用方法会使病情恶化。
由此可见汤剂服用方法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着药物在人体中的吸收和治疗效果,如何才能正确服用汤剂呢?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的服药时间 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来决定。病在上焦的(心、肺部),欲使药力停留较久,宜饭后服;病 在下焦的(膀胱、肠),欲使药力迅速下达,宜饭前服;清热解毒药、润肠泻下药、滋补药宜空腹服,此时胃中空虚容易吸收。所谓空腹服即指早饭前一小时或晚饭后一小时服药。特殊药物应特殊服用,如助消化药在服药前应少量进食以助药效;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服药前应喝点儿糖水,这样可以提高杀虫的效果;攻下药在得大便后应立即停服;安神药、滋补药、延缓衰老的药物都宜睡前服用;安眠药应在睡前2小时服用;治疟药应在发作前2小时服用。急诊用药则不拘时间,慢性病多服丸、散、膏、酒者,应定时服用。如遇汗难出者,可缩短服药的时间,以利于发汗。
二、 正确的服药温度 汤剂在治疗一般疾病时均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按特殊的服法服用。 凡属理气类药,热则易舒,凉则增滞;活血、补血、凉血、止血类药,寒则瘀淤,热则沸溢。凡服解毒剂,俱宜冷服,可使毒物之淤滞易于排出,热服则增毒物之宜散。凡热性病宜冷服(如四虎汤),而寒性病则宜热服,发散攻下,以助药力。行血脉通络达筋骨者宜热服,收涩固精止血之剂则宜冷服。除烦止渴祛暑之剂宜热服,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功能疏散肌表,宜热服;清热药和消暑药宜冷服。大热病用寒药应温服;大寒病用热药应冷服。对于不应冷服的汤剂在服用后会引起胃肠刺激,出现腹痛或呕吐,可用生姜擦舌即止。
三、 正确的服药剂量 中药汤剂均是煎煮2~3次后的合并液,再按临床需要分次服药,一般来讲,每次以服用 150毫升为宜,但有的病症也有例外。发热病人服清热解毒剂时,药液可稍多些以助药力;生津止渴药,药液量也应多,并可代茶频服。身强者服药多些,身弱者如儿童和重病人,服药量应少些。一般儿童1岁以内用成人药量的五分之一,1~3岁用成人药量的四分之一;4~7岁用成人药量的三分之一;8~10岁用成人药量的一半;10岁以上就可以用成人药量了。
四、 正确的服药次数 一般汤剂一日分早晚两次服用,清热解毒药可每日服3~4次。补液药应早晚各服1次,发汗药可加服2~3次,含咽药汁可少量多服几次。 掌握了这些方法之后,就能够更好地利用药性,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一日两次,什么时间吃最佳,是饭前吃
中药一日两次,一般都是早饭前、晚饭后半小时左右服用较好。特殊药物请遵照医嘱服用。服药期间忌吃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祝您早日康复!
一天喝两次中药,间隔时间以几小时为宜?
所谓的一天两次,不能随便喝,因为药物有一定的代谢期,也就是药代动力学,标准的一天两次时间间隔应该是12个小时,一般中药都是早晚各一次。
中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喝最好?
看是什么病,如治疗胃病的中药最好是在饭前最好
一天喝一次的中药什么时间段喝最好,是一次全部喝光
早晚都可以,要在饭后半小时后喝,一次全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