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到红星,大家应该都知道,有朋友问红星照耀中国每一章概括,还有人问求红星照耀中国电影,这到底是咋回事?事实上红星照耀中国每一小节呢,今天小编和大家说说红星照耀中国每一章读书笔记,希望能帮到大家。
红星照耀中国每一章读书笔记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写读后感一般应做到三点:1、要读懂原文的内容.“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先读后感.因此,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读,抓住了原文的重要内容,才会写出自己的真实体会.2、写自己体会最深刻的部分.一篇文章叙述的内容很多,要抓住文章中你自己体会最深的内容来写.体会不深,感想不丰富,读后感就写不成功.
建议你去百度文库看一看。输入你想要的文章或文档,马上就会有结果。
你在百度文库,可以找到你所需要的文章还有文档。
你所要的这个红星照耀中国每一章的读书笔记一共十二章,内容过大,现在的界面无法传送。去百度文库下载吧,内容很全的。
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章读后感
当我们坐在明亮的屋子里,当我们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最完整的教育,当我们还在为各自的人生纠结忙碌着,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正过着充满阳光与安定的美好生活。《红星照耀中国》提醒着我,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不要忘记无数革命先驱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
在《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篇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 国 共产 党 的宣 传和具体行动,使穷 人和受 压迫 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一种思想武装,有一批坚决的青年,所以能够对国 民 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他对长 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红星照耀中国每一篇读书笔记150字左右
第一章 探寻红色中国 讲述作者对红色世界的好奇,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的冒险,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共产党的秘密。并且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成与共产党达成一致搞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
第二章 去红都的道路 讲述在进入红区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经历,并讲述了国民党通过“民团”这一组织对地方的统治和镇压政策。介绍了周恩来及贺龙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独特的个人魅力。介绍了许多年轻的红军战士们因为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而参加红军、热爱红军的故事。
第三章 在保安 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给作者的初步印象: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过人,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谈到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是反帝反封。红军大学开展的各项课程以及红军剧社开展的宣传工作。
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本章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变改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
第五章 长征 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着重记叙了第五次大围剿,以及长征中强渡大渡河、过大草原等艰难英勇的事迹。
第六章 红星在西北 讲述了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西北大灾荒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各方而政策。
第七章 去前线的路上 讲述了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对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工人身上具有的乐观活泼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
第八章 同红军在一起 讲述了作者深入到真正的红军内部,了解他们年轻、精神饱满、训练严格、纪律严明、装备出色、政治觉悟高,才使得他们成为铁打的军队。并且讲述了促使司令员彭德怀走上革命道路的悲惨童年经历,以及他独特的个人魅力。红军采用游击战术的原因和策略。红军战士健康丰富的生活。
第九章 同红军在一起(续) 共产党军事领导人徐海东的人生历程以及中国残酷的阶级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杀戮和苦难。讲述共产党团结回族人民抵抗压迫者的策略。 第十章 战争与和平 讲述红色中国的少年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代表着中国的希望,讲述共产党为建立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以及革命领导人朱德极其杰出的领导才能和个人魅力。
第十一章 回到保安 讲述了在敌人封锁下的保安地区,红军丰富多彩的生活。讲述了俄国对于红色中国的影响以及德国顾问李德指挥作战时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
第十二章 又是白色世界 详细记述了“西安事变”的具体经过、结果,以及对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并分析了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复杂社会背景、面临挑战及其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
求红星照耀中国每一章的读书笔记,谢谢
前不久,我读了一本书《红星照耀中国》。读后让既让我惊奇,又感受颇深。埃德加·斯诺是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到达中国陕甘宁边区进行采访的第一位外国记者。他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也是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在经历80多年后的今天,阅读这本书,似乎又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我以前从未见过任何中国青少年有这样一种人格尊严……随着我更深入苏区,我发现在这些红红脸蛋、欢乐愉快、精神饱满、忠诚不渝的“红小鬼”身上,洋溢着一种令人惊奇的青年运动的蓬勃精神"。"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正是由于这样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群众性斗争达十年之久..."。斯诺用朴实无华语言,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中国苏区普通百姓的精神状态,他看到了这是正义的力量,也是中国希望的所在。
"读史使人明智",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6周年之际,中华民族复兴之时,再读《红星照耀中国》,它不仅让我们重温抗日战争这段非凡的历史,领略真实鲜活的红色中国;更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个未知的中国革命史,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红星照耀中国》1~3章读书笔记
第一章 探寻红色中国
1、好词
千载难逢、清幽、目瞪口呆、肿胀、怪腔怪调
2、好句
这些战士战斗得那么长久,那么顽强,那么顽强,那么勇敢,而且——正如各种色彩的观察家所承认的。
邵主席在他那宽敞的衙门的花园里接见我,经过尘土飞扬的西安街头的酷热之后,分外觉得那里凉爽舒适。
我们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走了四个小时,一路没有见着一个人影。那里根本没有路,只有小溪的溪床,两边岩壁高耸,溪水就在中间湍急地流过,在岩壁上面就是险峻的黄土山。
3、读后感:在《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篇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 国 共产 党 的宣 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一种思想武装,有一批坚决的青年,所以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我们正过着充满阳光与安定的美好生活永远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们
第二章 去红都的道路
1、好词
循规蹈矩、断垣残壁、自告奋勇、胆战心惊、生气勃勃、毫不妥协
2、好句
这是一个美丽的夜晚,晴朗的夜空闪耀着北方的繁星,在我下面的一个小瀑布流水淙淙,使人感到和平与宁静。
我就会在这些脸颊红彤彤的“红小鬼”——情绪愉快、精神饱满、而且忠心耿耿——的身上发现一种令人惊异的青年运动所表现得生气勃勃精神。
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
3、读后感:去红都的道路 讲述了国民党通过“民团”这一组织对地方的统治和镇压政策。这章是我深刻的感悟到当时国民党统治的残酷性,作者也更全面的讲述了笔下的一个个生动的共产党人,也在作者的笔下更显得栩栩如生,他们并非像“神”一般的人物,无所不能。他们也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尽管在当时是一个战火纷飞的环境,但却在这样的背景下,共产党人仍保持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信心,也许正是因为共产党的一心为民,不藏私心,为人民着想才会得到百姓大众的支持。还记得书中是这样写的:“街上阒无人烟,到处都是断垣残壁。”可见这一句话却简要的说明了红军的居住情况并非很好,这里的环境描写却写出了当时红军当时的“不怕远征难”,环境的恶劣却没有击垮他们的心里信念,反而他们更加坚定自己。
第三章 在保安
1、好词
激动人心、胡说八道、死里逃生、大难不死、浑浑噩噩
2、好句
因此,纵马登上崎岖的山顶,看到下面苍翠的山谷中保安的一片古老城墙,确实使人觉得十分意外。
他说话平易,生活俭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然而他把天真质朴的奇怪品质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了起来。
3、读后感:在红都保安见到苏维埃主席和领袖毛,因有专门的更详细的介绍,所以本篇主要谈“谈一些主观的印象,还有关于他的令人感兴趣的少数事实”。写毛是“精明的知识分子”,有深厚的旧学根基,对哲学有深刻的研究,同时对世界政治惊人的熟悉,喜欢吃辣椒,有着农民的勤奋和质朴,“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不知疲倦,也不拘小节,扪虱而谈,是“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也“把天真质朴的奇怪品质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了起来”,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这样刻画人物,避免了单一性和平面化,使人物变得立体起来,也充满个性色彩
《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章和第二张。读书笔记,每一共200字。
作者以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红色苏区一幅幅立体而丰富的影像,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忍不拔、英勇卓越的革命斗争,以及西安事变爆发前夕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徐海东等中共领导人对时局的看法以及他们各自的传奇经历。除了领导者,斯诺还描写了许许多多的黎民百姓,从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是组成陕北苏区最真实鲜活的画面。
红星照耀中国每一小篇的读书笔记,50字左右,急!!!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西行漫记》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红星照耀中国每篇读书笔记
第1集 1928年,年轻的埃德加·斯诺跟随着来美国做生意的贾黄堤混上了一艘开往中国上海的轮船,。斯诺在船舱中找到一本《共产党宣言》,他第一次听到了“共产党”这个三个字。船航行至目的地,斯诺因为没有船票和护照无法上岸,斯诺只好求助于直子,斯诺终于踏上了繁华的上海滩。
第2集 评论报主编鲍威尔将斯诺与歌女姚莺保释出来,,巡逻警官反而罚了老板娘朱慧吾,斯诺十分不解。出。斯诺到处查找资料写文章,中国生活过的十分充实。三个月过后,斯诺准备离开,但鲍威尔以采访蒋介石为诱惑期待斯诺留下。斯诺登来到南京采访到了蒋介石,得到了宋美龄的赏识。
第3集斯诺在国军司令部与前来报到的华盛顿·吴偶遇了,斯诺非常高兴孔令伟在火车站被一群流氓调戏,同来乘车的华盛顿·吴看到这一幕,立即上前为孔令伟解围。这一出英雄救美,更让孔令伟对他痴迷起来。中
第4集孙科愤怒的打电话给报社主编鲍威尔,表示了对于萨拉齐相关报道了不满,。王耀庭已经厌烦了没有终结的战争,心中也已经没有支撑的信念了。华盛顿对大哥的现状心疼不已,给了他一些钱用于以后的生活。。华盛顿带着姚小姐去参加晚宴,却因为是中国人被要求从后门进入,华盛顿感到了耻辱,就出手打了门卫一拳。而直子小姐劝说斯诺不要去参加那个晚宴,自己虽然知道众生平等,但担心斯诺的报道会激怒自己的父亲。
红星照耀中国每一章节概括每一章节200字
第一章:
探寻红色中国讲述作者对红色世界的好奇,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的冒险,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共产党的秘密。并且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成与共产党达成一致搞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票和护照无法上岸,斯诺只好求助于直子,斯诺终于踏上了繁华的上海。
第二章:
去红都的道路讲述在进入红区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经历,并讲述了国民党通过“民团”这一组织对地方的统治和镇压政策。介绍了周恩来及贺龙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独特的个人魅力。介绍了许多年轻的红军战士们因为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而参加红军、热爱红军的故事。
第三章:
在保安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给作者的初步印象: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过人,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谈到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是反帝反封。红军大学开展的各项课程以及红军剧社开展的宣传工作。
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本章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变改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
第五章:
长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着生记叙了第五次大围剿,以及长征中强渡大渡河、过大草原等艰难英勇的事迹。
第六章:
红星在西北讲述了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西北大灾荒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各方而政策。
第七章:
去前线的路上讲述了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对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工人身上具有的乐观活泼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
第八章:
同红军在一起讲述了作者深入到真正的红军内部,了解他们年轻、精神饱满、训练严格、纪律严明、装备出色、政治觉悟高,才使得他们成为铁打的军队。并且讲述了促使司令员彭德怀走上革命道路的悲惨童年经历,以及他独特的个人魅力。红军采用游击战术的原因和策略。红军战士健康丰富的生活。
第九章:
同红军在一起(续)共产党军事领导人徐海东的人生历程以及中国残酷的阶级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杀戮和苦难。讲述共产党团结回族人民抵抗压迫者的策略。
第十章:
战争与和平讲述红色中国的少年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代表着中国的希望,讲述共产党为建立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以及革命领导人朱德极其杰出的领导才能和个人魅力。
第十一章:
回到保安讲述了在敌人封锁下的保安地区,红军丰富多彩的生活。讲述了俄国对于红色中国的影响以及德国顾问李德指挥作战时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
第十二章:
又是白色世界详细记述了“西安事变”的具体经过、结果,以及对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并分析了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复杂社会背景、面临挑战及其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
作者埃德加·斯诺1928年离开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来到中国,在上海任《密勒氏评论报》助理主编,以后又任《芝加哥论坛报》、伦敦《每日先驱报》驻东南亚记者。他踏遍中国大地进行采访报道,“9·18”事变后曾访问东北、上海战线,发表报告通讯集《远东战线》。在上海,他见到了宋庆龄和鲁迅,引发了他对记录中国人民苦难与向往的中国新文艺的兴趣,后来他对萧乾讲,“鲁迅是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他庆幸自己能在上海结识鲁迅先生和宋庆龄女士,他是在他们的指引下认识中国的。
1932年圣诞节,斯诺与海伦·福斯特·斯诺(Peg snow,即Helen Foster Snow,1907—1997)在东京美国驻日本使馆举行婚礼,后游历日本、东南亚、中国沿海一带。1933年春天在北平安家,住址在东城盔甲厂胡同13号。
1934年初,斯诺以美国《纽约日报》驻华记者身份应邀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为教书方便,他在海淀镇军机处4号院购买了一处住宅,位置在现在北京大学西南门一带,坐西朝东,有一个黑色铁栅栏门,这原是一位燕大出身的银行家的房子,中西合壁式,宽敞的院子里种有果树、竹子,还有一座小型游泳池,位置就在现在北大西南门外的海淀路上。
因为坐落在海淀台地之上,可以远眺颐和园和西山风景。斯诺和夫人非常喜欢燕京大学的美丽风光,说:“它的一部分占了圆明园的旧址,保持了原来的景色,包括花园一般的校园中心那个可爱的小湖(即未名湖)。”
斯诺热爱中国,热爱海淀。他努力学习中文,还请了一位满族老先生指导,他认为“海淀的居民成分复杂,但他们都操优美的北京话,因此,这里是外国人学讲中国话最理想的地方”。来北平之前,他就接受鲁迅先生的建议,编选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活的中国》,想通过小说来向西方揭示中国的现实。
到燕大后,他又请在新闻系读书的萧乾和英文系学生杨缤(刚)一起进行编译。他在编者序言中认为中国的新文艺运动既不是钻象牙之塔,也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是同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同人民为民主与自由的斗争分不开的。1936年此书出版。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