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s趣事 >

蕨菜致癌是真的吗

  • s趣事
  • 2021-10-25

提到蕨菜,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有人问蕨菜致癌是真的吗 中央台,当然了,还有人问蕨菜致癌是真的吗,可以吃一点吗?,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实际上蕨菜致癌是真的吗呢,下面小编整理了蕨菜致癌是真的吗,今天就一起来看一看吧。

蕨菜致癌是真的吗

原蕨苷致癌的证据并不直接,但如果长期过度摄入,对敏感群体来说,胃癌和食道癌的发病可能大大增加。

蕨(蕨菜是它的嫩芽)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几种植物之一,许多地方把它的嫩芽当作蔬菜,也从根中提取淀粉。蕨菜也称长寿菜,是野生植物,素有“山菜之王”的美称。每克蕨菜含胡罗卜素1.6毫克、维生素C35毫克及多种矿物质。

中医认为,蕨菜味甘,性寒,有清热、利湿消肿、安神、活血、止痛之效,可用于治疗发热、痢疾、黄疸等。

1、蕨菜是一定的致癌性,因为蕨菜这种植物中含有的苯草酸和蕨内酰胺以及黄碱醇类物质都与人体细胞癌有关,是医学中认定的致癌物质,但这些物质多存在于蕨菜的根部,平时人们食用蕨菜的嫩茎致癌性并不大。

2、新鲜蕨菜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直接生吃确实有致癌的可能,但是这些物质在经过高温烹调以后活性会大大下降而且有些致癌物质也会流失,所以平时把蕨菜经过高温烹调以后再吃比较安全基本上不会致癌。

野蕨菜致癌吗?

蕨菜致癌是真的吗

据央视“共同关注”报道,不管是实验动物还是牲畜,食用蕨类都有可能造成中毒的情况,包括肝的损害、致癌,而这种致癌物质就是上世纪80年代从蕨菜中提取到的原蕨苷。通过送检,测出原蕨苷在蕨菜中含量从高到低为叶、茎、根,叶中含量是根的10倍。而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官方网站里,原蕨苷被列为二类致癌物质。

实验数据还揭示,这些致癌物质在蕨菜的根茎中的含量最高,叶中次之。其中欧蕨伊鲁苷超过安全限值达到37倍,苯草酸超限22倍。实验室进行蕨菜致癌的动物喂养试验表明,蕨菜可使大鼠诱发胃癌、肠癌、乳腺癌、膀胱癌、白血病等。研究人员还对经过烹调加工过的蕨菜致癌试验表明,即使经过加工的蕨菜,也能诱发癌症。

蕨菜是传统野菜的代表,是“山菜之王”,很多人认为它绿色无污染,有营养,甚至还可抗癌,被誉为“长寿菜”。据相关资料显示,蕨菜嫩叶含胡萝卜素、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糖、粗纤维、钾、钙、镁等多种营养素和矿物质。此外还含有18种氨基酸等。

然而,早在唐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药王”孙思邈曾对蕨菜提出“久食成瘕”的说法,意思是长期吃蕨菜会对身体带来不利影响。后来,世界许多国家进行蕨菜致癌的试验表明,蕨菜中含有的与癌症有关的物质有苯草酸、蕨内酰胺、黄碱醇类化合物、橡黄素以及与橡黄素类似的一些物质。

不过也有相关人士指出,真喜欢吃蕨菜的,要控制吃蕨菜的量,偶尔少吃一点,也不用过于恐慌,但不要长期食用。长期、大量食用蕨菜确实会提高致癌率,这是因为“虽然新鲜的蕨菜在食用前经过晒干、水煮等加工后,能减少其中原蕨苷的含量,但并不会完全消除”。

蕨菜致癌是真的吗

蕨菜中含有的与癌症有关的物质有苯草酸、蕨内酰胺、黄碱醇类化合物、橡黄素以及与橡黄素类似的一些物质.这些致癌物质在蕨菜的根茎中的含量最高,叶中次之.

据世界许多国家进行蕨菜致癌的试验表明,蕨菜可使大鼠诱发肠癌、乳腺癌、膀胱癌、白血病等.

科学家还对经过烹调加工过的蕨菜致癌试验表明,即使经过加工的蕨菜,也能诱发癌症.

建议,不吃蕨菜为好.

蕨菜真的致癌吗

并不是说蕨菜就不能吃,要看哪种,无公害的好点,癌症并不是说吃蕨菜就得,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才发展形成的,所以放心食用无公害食品。

晒干蕨菜致癌是真的吗

  蕨菜有一定的致癌作用,而它之所以会致癌,是因为其中含有一种叫做“原蕨苷”的物质。

  贵阳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曾发布过蕨菜致癌性的动物实验报告,这也是关于蕨菜致癌性为数不多的研究报告。据实验数据表明:在用处理过的甜蕨和苦蕨干粉饲养大鼠7个月后,分别有12.5%和6.25%的大鼠发生肠腺瘤。这些被饲养的大鼠每天摄入的食物都是蕨菜,因为大鼠寿命只有一到两年,换算成人类的寿命大约要连续吃二十到三十年,且只吃蕨菜而不吃其他食物,才会有较高的患癌几率。

  只要采取合适的烹饪方法,就可以减少蕨菜中“原蕨苷”的含量,降低其致癌风险。“原蕨苷”是易于溶于水的。如果在烹饪之前把蕨菜在水中充分浸透且换几次清水的话,蕨菜中的“原蕨苷”含量就会降低。 此外,“原蕨苷”在常温下容易挥发,在酸或碱的环境下也不稳定,因此如果能用较高的温度烹饪,或是在烹饪过程中加一点醋,就能破坏其中的“原蕨苷”,降低蕨菜的致癌风险。

  厥菜的虽然能致癌,但是只要吃的不特别频繁,做前在水中浸泡透,高温烹饪,在烹饪的过程中加一点醋,也是不错的美味。

蕨苔致癌是真的吗

 致癌作用

  用新鲜甜蕨和苦蕨、处理甜蕨和苦蕨干粉饲养大鼠7个月后,4组动物中分别有6只(33.5%)、3只(18.75%)、2只(12.5%)、1只(6.25%)动物发生肠腺瘤;同时新鲜甜蕨、处理苦蕨两组,各有1只动物发生乳腺腺瘤。另外,用上述四种蕨菜匀浆分别给已接种艾氏腹水实体瘤4组小鼠灌服10天,结果显示,服用后瘤块增大,增重率分别为30.27%、11.01%、4.59%及1.83%。表明蕨菜有诱癌作用和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3]

  一百多年前,人们注意到这种植物能使牛中毒。大量食用蕨的牛,最快的会在几周之后死亡。即使吃得不多,骨髓功能也会逐渐丧失。吃蕨的羊,则会逐渐失明。20世纪60年代,更有研究发现蕨还会导致癌症。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中部山区调查过吃蕨菜和食道癌的关系。发现在那里的居民中,吃蕨菜使得男性的食道癌发生率增加了2.1倍,而女性则增加了3.7倍。在英国的北威尔士地区,胃癌发生率一直很高。1990年进行过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也显示幼年时代吃蕨菜会增加后来胃癌发生的风险。类似的研究在世界其他地方还做过一些,结果也基本一致。2 0 世纪8 0年代初,一位日本科学家成功地分离出了一种叫做ptaquiloside的东西,中文的翻译是“原蕨苷”。除上述动物反应外,生化实验发现它还可以跟氨基酸反应,也可以破坏遗传物质DNA。也就是说,它的毒性比想象的还要强。最糟糕的是,它可以从母牛的食物转移到牛奶中,也能够分散到水和土壤里。如果母牛吃蕨,小牛即使只喝牛奶也会出现蕨中毒的症状。这可能也就解释了蕨生长旺盛地区的人,哪怕不吃蕨菜,食道癌等癌症的发生风险依然要高得多的原因。科学实验发现,原蕨苷在蕨的各部分中都有,而人吃的蕨菜—蕨的嫩芽部分中含量更高!不过,让人稍微心安的是,人们一般要把新鲜蕨菜用草木灰或者碱水处理。而这样的处理,会大大降低原蕨菜苷的含量。而牛奶,一般也要经过高温灭菌处理,这也会大大降低原蕨苷的牛奶毒性。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日本中部山区调查过吃蕨菜和食道癌的关系。发现在那里的居民中,吃蕨菜使得男性的食道癌发生率增加了2.1倍,而女性则增加了3.7倍。在英国的北威尔士地区,胃癌发生率一直很高。1990年进行过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也显示幼年时代吃蕨菜会增加后来胃癌发生的风险。类似的研究在世界其他地方还做过一些,结果也基本一致。

  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些研究结果只是出现在学术刊物上。而某些宣传“野生蔬菜”的人,热衷于引用“科学研究发现”来支持“纯天然”的“营养”和“安全”,却对这些研究视而不见。更有甚者——包括某些百科条目,还宣称“近年来科学研究表明蕨菜还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而支持这一宣称的研究,有一项是原蕨苷对某种特定癌细胞的生长显示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已——在科学上,这样的结果距离说“蕨菜可抗癌”还很遥远。而另一项支持这一功能的调查,是吃少量蕨菜(每个月或者更长时间吃一次)有一定的防癌作用。学术同行对这项研究结果的评价是“令人吃惊的”——虽然它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但是由于样本量很小,这个微弱的“防癌作用”完全可能是“数字幻觉”。

  总的来说,“蕨菜致癌”这个结论有着相当坚实的科学证据支持。而“蕨菜抗癌”的说法,就像一个穷凶极恶的歹徒不知道为什么给了一个乞丐几块零钱,就被总结为“这个歹徒相当善良”。

蕨菜是致癌物吗?

不对,

蕨菜只是含有致癌物质,食用蕨莱使人和动物发生癌症的机率增高,但少量食用不会致癌。研究表明,蕨菜中含有的与癌症有关的物质有苯草酸、蕨内酰胺、黄碱醇类化合物、橡黄素以及与橡黄素类似的一些物质。这些物质在根茎中的含量最高、叶中次之,叶柄中也含有。

娃娃菜、蕨菜、西葫芦这三种蔬菜竟然致癌率最高是真的吗?

娃娃菜、蕨菜、西葫芦这三种蔬菜致癌率最高不是真的。甲醛不是食品添加剂,在娃娃菜里添加属于非法添加剂,所以正规渠道购买的不添加违法添加物质的娃娃菜是不会致癌的。蕨菜对人的致癌证据不充分,只要不当主食大量食用就没有问题。西葫芦用科学的方法闷着吃,健康营养不致癌。

观点一:娃娃菜致癌,致癌原因是甲醛

观点认为:娃娃菜蘸的不明液体是甲醛溶液,经过甲醛浸泡的娃娃菜卖相好看,保存久。甲醛被世卫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在蔬菜上使用,会致癌。

专家揭秘:

甲醛是什么?

甲醛是一种有特殊刺激气味的有机化合物,无色,对眼、鼻有刺激作用,2011年美国国家毒理学计划描述甲醛为“已知人类致癌物”。

浓度40%的甲醛水溶液被称为福尔马林,医院里泡尸体用的是浓度4%的甲醛溶液。

吃娃娃菜会致癌吗?

甲醛不是食品添加剂,在娃娃菜里添加属于非法添加剂,所以正规渠道购买的不添加违法添加物质的娃娃菜是不会致癌的。

结论:娃娃菜不会致癌,吃菜群众大可不必担心,放心吃。

观点二:蕨菜致癌,致癌原因是原蕨苷

观点认为:蕨菜中有称作原蕨苷的致癌物质,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蕨菜致癌,用蕨菜喂食小白鼠,结果小白鼠发生胃癌、肠癌、乳腺癌、膀胱癌、白血病等。

专家揭秘:

原蕨苷是什么?

原蕨苷也是一种很不稳定的化合物,可溶于热水或热乙醇,室温酸性情况下可转变为无致癌活性的蕨素B,在碱性情况下可能转变为近致癌原/致突变原——一种不稳定的二烯酮,可令DNA结构变得不稳定而发生断裂、从而引发一连串异常细胞反应,最终导致细胞突变的产生。

牛唾液的碱性环境(Ph8.1—8.2)可能是蕨致癌原发挥活性的原因。研究表明蕨粉被大鼠长期大剂量食用后也有一定致癌作用。(周琼、肖开田、张涛在《中国野生植物资源》第22卷第6期《蕨及其研究进展》)

吃蕨菜会致癌吗?

首先,对于原蕨苷的毒性和限制剂量,国际上目前尚无明确标准,比如面包也会在高温的焙烤中产生一些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但没听说有人因此就不吃面包了。

另外,一个致癌物质的毒性在不同物种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牛吃了中毒并不代表人吃也会中毒,此类致癌物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并不充分。只要不把蕨菜当主食大量食用,因此偶尔吃一点没有问题。

结论:蕨菜对人的致癌证据不充分,只要不当主食大量食用就没有问题。

观点三:西葫芦致癌,致癌原因是丙烯酰胺

观点认为:西葫芦本身不致癌,经过高温爆炒,会释放令人致癌的丙烯酰胺。实验证明西葫芦高温加热后释放出的丙烯酰胺最多,平均每公斤高达360微克,仅低于零食类的薯片(680微克)和炸薯条(390微克)。

专家揭秘:

丙烯酰胺是什么?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顾问医生何玉贤解释含有天门冬酰胺和还原糖的食物,经过120摄氏度以上高温炒制会产生化学反应,形成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

天门冬酰胺是天然的氨基酸,在豆类、蔬菜中的含量较高。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丙烯酰胺列为第二类致癌物。

此外,丙烯酰胺还会损害人体神经系统,摄入高剂量的丙烯酰胺会令人情绪低落,产生幻觉,甚至失去记忆。

那怎么吃西葫芦?

①炒蔬菜前别切太薄,越薄受热越快,越容易释放出丙烯酰胺;

②平时炒菜不要太久,炒糊的菜不要吃,其有害物质会明显增加;

③蔬菜不要烤着吃,烤后焦黄、变深、发黑的蔬菜,往往发生过“美拉德反应”,含致癌物;

④千万不要等到油冒烟了再炝锅,这种做法除了使菜更易释放丙烯酰胺,还会产生很多有毒物质。

结论:西葫芦用科学的方法闷着吃,健康营养不致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