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风力,大家都了解,有人问房屋能承受多大重量,另外,还有人问狭管效应风力变大还是变小,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实际上北风是从什么方向刮来的风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狭管效应风力变大还是变小,一起来了解吧。
狭管效应风力变大还是变小
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
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液体在管中流动,经过狭窄处时流速加快。
气流在地面流经狭窄地形时类似液体在管中的流动,流速也会加快,并因气体具有可压缩性,密度也会增大。地球上山地的许多风口和许多地方出现的地形雨都与气流经过狭窄地形密切相关。
形成条件:
1、自然的峡谷地形可对风速产生影响,引发狭管效应。
2、就像峡谷里的风总比平原风猛烈一样,城市高楼间的狭窄地带风力也特强,易造成灾害。一些楼间窄地的瞬间风力就大大超过七级,以至于行驶的汽车都会打晃。城市“峡谷风”是各大城市面临的新问题,有关国际组织已将其列入大都市面临的20种新的城市灾害中。
有关气象部门测试显示,在城市刮起六七级大风时,狭管效应能使通过高楼之间的瞬间风力达到12级,广告牌和一些院墙很难抵御。
“狭管效应”的威力大小,与一个城市高层建筑的数量、间距、建筑物的位置有着密切关联。高层建筑物越多、体积越大、间距越近,出现“狭管效应”的机会越大,反之则越小。
大风导致的房倒屋塌,除了与风力有关,也与房屋本身的强度和牢固程度有关,房屋的强度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本文要讨论的是环境条件能改变风力大小的问题。科学家曾经通过物理风洞试验经过数值模拟后发现:平地上3—4级的风,在城市高楼之间,经过“狭管效应”放大后,可达10级以上。气象部门的测试显示,在城市刮起6、7级大风时,由于“狭管效应”作怪,通过高楼之间的瞬间风力能够达到12、13级,为“台风级”。遭遇这样威力的大风,“身子骨”再硬的物体也承受不了,更何况身单体薄的广告牌和一些岌岌可危的院墙。
所以可以承受18级风力
我是菁英地产
我想问一下12级的风能不能把房子吹塌
目前我国把风分为0—17共18级风力,并且对12级以下的风给出了陆地物体的征象,并把这些判断风力的征象编成口诀和歌谣来传播,比如:
0级烟柱直冲天;1级轻烟随风偏;
2级轻风拂脸面;3级叶动红旗展;
4级风吹飞纸片;5级小树随风摇;
6级举伞有困难;7级迎风走不便;
8级风吹树枝断;9级屋顶飞瓦片;
10级拔树又倒屋;11、12 级陆上很少见。
从这种风力表征的定义来看,风力达到9级以上,才会对固定建筑物造成破坏,但是生活中经常发生7、8级的风,就有房倒屋塌,广告牌倒塌等的新闻,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狭管效应增大风力
大风导致的房倒屋塌,除了与风力有关,也与房屋本身的强度和牢固程度有关,房屋的强度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本文要讨论的是环境条件能改变风力大小的问题。
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有这种感觉,本来不大的风力,在经过一个狭窄过道时会突然感到风力增强,这就是狭管效应。狭管效应在自然界和人工环境中普遍存在。当风从开阔地带流入狭窄地形构成的峡谷时,会体积压缩,密度增大,加速流过峡谷,于是风速就会加大。在自然界中山口和峡谷里风力特别大就是这个原因。在城市中,高楼林立形成很多人工峡谷,也会造成狭管效应,使得高楼之间风力增大。
科学家曾经通过物理风洞试验经过数值模拟后发现:平地上3—4级的风,在城市高楼之间,经过“狭管效应”放大后,可达10级以上。气象部门的测试显示,在城市刮起6、7级大风时,由于“狭管效应”作怪,通过高楼之间的瞬间风力能够达到12、13级,为“台风级”。遭遇这样威力的大风,“身子骨”再硬的物体也承受不了,更何况身单体薄的广告牌和一些岌岌可危的院墙。
(摘自网络)
西北地区风力强盛和温差大有关吗
风力大小与气压梯度力大小正相关,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大则风力大,风力大小还与地形(狭管效应)有关,还与下垫面摩擦力大小有关,还与风源地距离有关。
新疆各个季节的风力大小有什么区别?
夏季地区温差小,气压差小,风力小。
冬春季节地区温差大,气压差大,加上植被少,摩擦力小,或者山口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强劲。
狭管效应原理适不适应风力发电???
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液体在管中流动,经过狭窄处时流速加快。气流在地面流经狭窄地形时类似液体在管中的流动,流速也会加快,并因气体具有可压缩性,密度也会增大。地球上山地的许多风口和许多地方出现的地形雨都与气流经过狭窄地形密切相关
狭管效应原理适合应风力发电 可在峡谷中有一定阻碍!
新疆天山及北部地区和昆仑山地区风力大的原因
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与特殊的地形有很大的关系,达坂城位于天山山脉的峡谷处,高山夹住了达坂城的东南和西北两侧。每当冷空气进入峡谷,受到两侧山峰的挤压,速度越来越快,于是会产生比别的地区大的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风口。具体来说,其原理是“狭管效应”。即: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液体在管中流动,经过狭窄处时流速加快。气流在地面流经狭窄地形时类似液体在管中的流动,流速也会加快,并因气体具有可压缩性,密度也会增大。地球上山地的许多风口和许多地方出现的地形雨都与气流经过狭窄地形密切相关。
二:达坂城属于季风气候,常年盛行风向为夏半年刮东南风,冬半年刮西北风,而这种风向刚好与达坂城峡谷的走向一致,所以风不会被峡谷两侧的山阻挡,反而会顺着山的走势加速通过山口。
综合以上这两个原因,达坂城风大就很容易理解啦~~
北风6∼7级风什么概念
6级风风速为10.8~13.8m/s的风,又称强风。海面上大浪形成,白沫范围增大,渐起浪花。陆地上大树枝摇动,电线呼呼有声,举伞困难。
7级风的风速在13.9-17.1m/s的风,50-61km/h,已相当于在国省干道中速行驶汽车的速度了,风压为120.8-182.8Pa, 发生时陆地大树摇动,迎风步行感觉不便,海岸渔船停息港中,去海外的下锚。7级风风力每秒是13.9米到17.1米,飞机不能降落。
风速的大小常用几级风来表示。风的级别是根据风对地面物体的影响程度而确定的。在气象上,一般按风力大小划分为十二个等级:
0级风又叫无风。
2级风叫轻风,树叶微有声响,人面感觉有风。
4级风叫和风,树的小枝摇动,能吹起地面灰尘和纸张。
6级风叫强风,大树枝摇动,电线有呼呼声,打雨伞行走有困难。
8级风叫大风,树的细枝可折断,人迎风行走阻力甚大。
10级风叫狂风,陆地少见,可拔起树木,建筑物损害较重。
12级以上的风叫台风或飓风,摧毁力极大,陆地少见。
其实,在自然界,风力有时是会超过12级的。像强台风中心的风力,或龙卷风的风力,都可能比12级大得多,只是12级以上的大风比较少见,一般就不具体规定级数了。
在天气预报中,常听到如“北风4到5级”之类的用语,此时所指的风力是平均风力;如听到“阵风7级”之类的用语,其阵风是指风速忽大忽小的风,此时的风力是指最大时的风力。
风力等级歌谣:
零级无风炊烟上;一级软风烟稍斜;
二级轻风树叶响;三级微风树枝晃;
四级和风灰尘起;五级清风水起波;
六级强风大树摇;七级疾风步难行;
八级大风树枝折;九级烈风烟囱毁;
十级狂风树根拔;十一级暴风陆罕见;
十二级飓风浪滔天。
百度百科-6级风
百度百科-7级风
百度百科-风力等级
风能资源的我国风能资源的形成及其分布
朱瑞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我国风能资源的分布与天气气候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图上可以清楚看出,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和较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两个大带里。 1.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风能功率密度在200~300瓦/米2以上,有的可达500瓦/米2以上,如阿拉山口、达坂城、辉腾锡勒、锡林浩 特的灰腾梁等、可利用的小时数在5000小时以上,有的可达7000小时以上。这一风能丰富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三北地区处于中高纬度的地理位置有关。 冬季(12-2月)整个亚州大陆完全受蒙古高压控制,其中心位置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西北部,从高压中不断有小股冷空气南下,进入我国。同时还有移动性的高压(反气旋)不时的南下,这类高压大致从四条路经侵入我国。一条是源于俄罗斯的新地岛,经西北利亚及蒙古人民共和国进入我国,由于是西北向称为西北路径;第二条源自冰岛以南洋面,经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基本上是自西向东进入我国新疆,称为西路经;第三条源自俄罗斯的太梅尔半岛,自北向南经西北利亚、蒙古人民共和国进入我国,称为北路经;第四条源于俄罗斯贝加尔湖的东西伯利亚地区,进入我国东北及华北一带,称为东北路经。这四条路经除东北路经外,一般都要经过蒙古人民共和国,当经过时蒙古高压得到新的冷高压的补充和加强,这种高压往往可以迅速南下,进入我国。 由于欧亚大陆面积广大,北部地区气温又低,是北半球冷高压活动最频繁的地区,而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岸,正是冷高压南下必经之路。三北地区是冷空入侵我国的前沿,一般在冷高压前锋称为冷锋,在冷锋过境时,在冷锋后面200km附近经常可出现大风就可造成一次6~10级(10.8~24.4m/s)大风。对风能资源利用来说,就是一次可以有效利用的高质量大风。 从三北地区向南,由于冷空气从源地长途跋涉,到达我国黄河中下游再到长江中下游,地面气温有所升高,使原来寒冷干燥气流性质,逐渐改变为较冷湿润的气流性质,(称为变性)也就是冷空气逐渐的变暖,这时气压差也变小,所以,风速由北向南逐渐的减小。
我国东部处于蒙古高压的东侧和东南侧,所以盛行风向都是偏北风,只视其相对蒙古高压中心的位置不同而实际偏北的角度有所区别。三北地区多为西北风,秦岭黄河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盛行风向偏于北和东北之间。 春季(3~5月)是由冬季到夏季的过渡季节,由于地面温度不断升高,从4月开始,中、高纬度地区的蒙古高压强度已明显的减弱,而这时印度低压(大陆低压)及其向东北伸展的低压槽,已控制了我国的华南地区,与此同时,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也由菲律宾向北逐渐侵入我国华南沿海一带,这几个高、低气压系统的强弱、消长却给我国风能资源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春季这几种气流在我国频繁的交绥。春季是我国气旋活动最多的季节,特别是我国东北及内蒙一带气旋活动频繁,造成内蒙和东北的大风和沙暴天气。同样地江南气旋活动也较多,但造成的却是春雨和华南雨季。这也是三北地区风资源较南方丰富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全国风向已不如冬季风那样稳定少变,但仍以偏北风占优势,但风的偏南分量显著的增加。 夏季(6~8月)东亚地面气压分布开势与冬季完全相反。这时中、高纬度的蒙古高压向北退缩的已不清楚,相反地印度低压继续发展控制了亚州大陆,为全年最盛的季节。大平洋副热带高压等时也向北扩展和向大陆西伸。可以说东亚大陆夏季的天气气候变化基本上受这两个环流系统的强弱和相互作用所制约。 随着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我国东部地区均可受到它的影响,在此高压的西部为东南气流和西南气流带来了丰富的降水,但由于高、低压间压差小,风速不大,夏季是全国全年风速最小的季节。 夏季大陆为热低压、海上为高压,高、低压间的等压线在我国东部几呈南北向分布的型式,所以夏季风盛行偏南风。 秋季(9~11月),是由夏季到冬季的过渡季节,这时印度低压和太平洋高压开始明显衰退,而中高纬度的蒙古高压又开始活跃起来。由于冬季风来的迅速,且稳定维持,不像春季中夏季风代表冬季风那种来回进退的型式。此时,我国东南沿海已逐渐受到蒙古高压边缘的影响,华南沿海由夏季的东南风转为东北风。三北地区秋季已确立了冬季风的形势。各地多为稳定的偏北风,风速开始增大。
2.沿海及其岛屿地丰富带。年有效风能功率密度在200瓦/米2以上,将风能功率密度线平行于海岸线,沿海岛屿风能功率密度在500瓦/米2以上如台山、平潭、东山、南鹿、大陈、嵊泗、南澳、马祖、马公、东沙等。可利用小时数约在7000-8000小时,这一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由海岸向内陆是丘陵连绵,所以风能丰富地区仅在海岸50km之内,再向内陆不但不是风能丰富区,反而成为全国最小风能区,风能功率密度仅50瓦/米2左右,基本上是风能不能利用的地区。 沿海风能丰富带,其形成的天气气候背景与三北地区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海洋与大陆两种截然不同的物质所组成,二者的辐射与热力学过程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大气与海洋间的能量交换大不相同。海洋温度变化慢,具有明显的热隋性,大陆温度变化快,具有明显的热敏感性,冬季海洋较大陆温暖,夏季较大陆凉爽,这种海陆温差的影响,在冬季每当冷空气到达海上时风速增大,再加上海洋表面平滑,摩擦力小,一般风速比大陆增大2-4m/s。 东南沿海又受台湾海峡的影响,每当冷空气南下到达时,由于狭管效应的结果使风速增大,这里是我国风能资源最佳的地区。 在沿海每年夏秋季节都可受到热带气旋的影响,当热带气旋风速达到8级(17.2m/s)以上时,称为台风。台风是一种直径1000km左右的圆形气旋,中心气压极低,台风中心0-30km范围内是台风眼,台风眼中天气较好,风速很小。在台风眼外壁天气最为恶劣,最大破坏风速就出现在这个范围内,所以一般只要不是在台风正面直接登陆的地区,风速一般小于10级(26m/s),它的影响平均有800~1000km的直经范围,每当台风登陆后我国沿海可以产生一次大风过程,而风速基本上在风力机切出风速范围之内。是一次满发电的好机会。
登陆台风每年在我国有11个,而广东每年登陆台风最多为3.5次,海南次之2.1次,台湾1.9次,福建1.6次,广西、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天津、辽宁合计仅1.7次,由此可见,台风影响的地区由南向北递减、对风能资源来说也是南大北小。由于台风登陆后中心气压升高极快,再加上东南沿海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重叠,所以形成的大风仅在距海岸几十公里内。风能功率密度由300w/m2锐减到100w/m2以下。 综观上述,冬春季的冷空气、夏秋的台风,都能影响到沿海及其岛屿。相对内陆来说这里形成了我国风能丰富带。由于台湾海峡的狭管效应的影响,东南沿海及其岛屿是我国风能最佳丰富区。我国有海岸线18000多公里,岛屿6000多个,这里是风能大有开发利用的前景的地区。 3.内陆风能丰富地区,在两个风能丰富带之外,风能功率密度一般在100w/m2以下,可以利用小时数3000小时以下。但是在一些地区由于湖泊和特殊地形的影响,风能也较丰富,如鄱阳湖附近较周围地区风能就大,湖南衡山、安徽的黄山、云南太华山等也较平地风能为大。但是这些只限于很小范围之内,不像两大带那样大的面积,特别是三北地区面积更大。 青藏高原海拔4000m以上,这里的风速比较大,但空气密度小,如在4000m的空气密度大致为地面的67%,也就是说,同样是8m/s的风速,在平原上风能功率密度为313.6w/m2,而在4000m只为209.9w/m2,而这里年平风速在3~5m/s,所以风能仍属一般地区。
达坂城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达坂城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1、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接近冬季风源地,冬春季节大风频繁。
2、位于山口位置,受地形“狭管效应”的影响,风力较大。
3、多戈壁,植被稀少,缺乏风力屏障,风速较快,风力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