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到山神,大家应该都知道,有朋友问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当然了,还有人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概括,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实际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语言描写赏析呢,今天给大家说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ppt课件,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ppt课件
(1)刻画人物,鲜明生动
首先,作者不是孤立地塑造人物形象,而是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这样,不但写出了人物的阶级特点、个性特征,而且写出了人物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其次,作者不是静止地塑造人物形象,而是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
作者把林冲这一人物置于与高俅为首的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和自身思想中的矛盾这两种矛盾的交织中来刻画,鲜明地突出了“官逼民反”这一主题。再次,作者不是笼统地表现人物性格,而是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动作和语言来表现。
比如林冲在风雪之夜出门沽酒时,作者生动地描写了他一系列动作:“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这里以“挑”、“盖”、“戴”、“拿”、“拽”等一系列动作,细腻地刻画了林冲谨慎小心、安分守己,唯恐出事的心理状态。最后林冲杀敌报仇,对陆谦那“泼贼”、“奸贼”的怒骂,“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这义正辞严的怒斥,以及“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
便去陆谦脸上搁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林冲觉醒后对助纣为虐、内残狠毒的陆虞候的极大义愤。
(2)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相当成功
本文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展开情节、渲染气氛和表现人物性格都起一定的作用。在景物描写上,紧扣回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二字。林冲初到草料场时,“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出门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沽酒返回时,“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这些描写,使读者对当时的风大雪紧,留下了具体深刻的印象。
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但或直接描写,或侧面烘托,均起到了推动情节层层发展、逐步引向高潮的作用,同时也渲染了气氛,衬托了人物性格。
那密布的彤云,怒号的朔风,飞扬的大雪,破败的草料场,孤寂的古庙,形成一种荒凉、寂寞、冷落的气氛,而草料场上那“必必剥剥地爆响”“刮刮杂杂”地燃烧起来的熊熊烈焰,也烘托了林冲的反抗怒火。
本文细节描写也十分出色。如林冲第一次走出草料场的一系列动作描写,以及草厅被雪压倒后的一系列动作心理描写,都说明林冲的精细谨慎,忠于职守,表现了他安分守己的性格。同时也使读者明确意识到草料场起火不是林冲不慎造成的。
(3)两处写偷听,详略有致,各具特色
一处是写在小酒店里, 李小二听到差拨口中呐出“高太尉” 三字时, 就疑心与恩人林冲有关系, 连忙叫妻子前去暗暗偷听。 一处是写林冲在山神庙里偷听陆谦等人的谈话。
前者是李小二的妻子奉丈夫之命有心去听, 而且听了“一个时辰” , 却仅听到没头没尾的半句话: “都在我身上, 好歹要结果他性命 ” ; 后者是林冲伏在庙门内, 无意之中在短暂的霎那间, 却听清了陆谦等三人的全部对话, 听得一字不漏, 洞悉了贼人的全部阴谋。
两次偷听, 一略一详, 都恰到好处。 前者是陆谦等人在小酒店密谋策划害人的亏心事, 贼人心虚, 怕人听到, 只能低声窃语。 李小二妻子的隔墙之耳, 当然不易听清。 而且此时如果完全听清了陆谦等人的密谋, 下面的故事也就索然寡味了。
但要是连半句也听不到, 情节也无法曲折起伏的开展下去。 只有藏头露尾, 似是而非, 才会使小二夫妻、 林冲乃至读者产生疑团。这种悬念的设置, 扣人心弦。
而后者, 林冲是在风雪之夜的山神庙里, 陆谦等三人放火成功, 正当得意忘形之时, 压根想不到深夜冷落萧条的山神庙里会有人, 更想不到会是林冲, 所以他们的谈话毫无顾忌。
林冲仅隔庙门, 当然听得一清二楚。 立即点燃胸中复仇烈火, 不顾一切地挺枪杀仇人。 前者略写, 显得惜墨如金, 恰到好处; 后者详写, 又泼墨如云, 也恰如其分。
为四大名著《水浒传》中的十个章回。讲的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刺配后,几经周折后被分到看守草料场的工作。因大雪压塌住处,无奈来到一个破旧的山神庙暂住一宿。
正因此才凑巧听见门外陆谦、富安和差拨的谈话,得知自己已被陷害,而且差点被害死。恼怒中,林冲终于爆发,提枪戳死三人,并将陆谦剖腹剜心。可以说,正是这次事件,才使得林冲对官场的仅存的美好愿景化为泡影,不得已只得投靠梁山。
本文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展开情节、渲染气氛和表现人物性格都起一定的作用。在景物描写上,紧扣回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二字。
林冲初到草料场时,“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出门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
沽酒返回时,“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这些描写,使读者对当时的风大雪紧,留下了具体深刻的印象。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但或直接描写,或侧面烘托,均起到了推动情节层层发展、逐步引向高潮的作用,同时也渲染了气氛,衬托了人物性格。
那密布的彤云,怒号的朔风,飞扬的大雪,破败的草料场,孤寂的古庙,形成一种荒凉、寂寞、冷落的气氛,而草料场上那“毕毕剥剥地爆响”“刮刮杂杂”地燃烧起来的熊熊烈焰,也烘托了林冲的反抗怒火。
本文细节描写也十分出色。如林冲第一次走出草料场的一系列动作描写,以及草厅被雪压倒后的一系列动作心理描写,都说明林冲的精细谨慎,忠于职守,表现了他安分守己的性格。同时也使读者明确意识到草料场起火不是林冲不慎造成的。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结构分析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双线结构
在叙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时,施耐庵根据小说的矛盾使用了双线叙事的方法。小说矛 盾冲突的双方是分别以林冲和陆谦为首的两派势力,双方在沧州草料场展开了一场迫害和反迫害的斗争。因此,林冲和陆谦就成为两个线索人物,一个线索人物领起一条线索,从而形成本文的双线结构。
林冲这条线索是一条明线,林冲的活动自始自终都在舞台的前方,贯穿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林冲沧州城遇旧友,闻听仇人到来买刀寻敌,寻敌不着接管草料场,御寒买酒路遇山神庙,草厅倒塌暂住山神庙,草料场火起欲救火,山神庙邂逅仇人明真相,忍无可忍手刃三人。林冲运动的轨迹就这样画出了一条明线。而陆谦这一条线索是时明时暗,明暗交替变化。林冲前脚到了沧州,陆谦后脚就跟来了。至于陆谦如何到了沧州草料场,小说没有明写。这时是暗线。陆谦和富安在沧州李小二酒店跟管营和差拨接头,商议如何谋害林冲。这时变为明线。到了林冲接管草料场,出面的是管营和差拨,陆谦和富安只是在幕后指使安排,陷害林冲。这时又变为暗线。等到火烧草料场,陆谦、富安和差拨到山神庙躲避风雪,三人的谈话被林冲听到,真相败露,双方就有一场血腥拼杀。这时又变为明线。陆谦这条线由暗而明,再暗,再明,时隐时现,如一条龙在云雾里穿行。
以上是课文双线结构的简要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施耐庵处理双线结构的独到之处:把小说矛盾的一方当做明线,而把小说矛盾的另一方处理为明暗的交替变化。两条线索时分时合,交织在一起,使事件的发展一波三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以一斑而窥全豹,这也显示了《水浒传》叙事艺术的杰出一面,显示出施耐庵对叙事艺术的贡献。
附带说一下,在中学课文中,双线结构是常见的。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种情况:一种是一明一暗的双线结构,如鲁迅的小说《药》;一种是均为明线的双线结构,如鲁迅的小说《祝福》;最后一种就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式的双线结构。那么,还有没有其他情况?从理论上讲应该有。比如,把两条线索处理为,如果其中一条线索为明,那么另一条线索则为暗,两条线索互为明暗,交替变化,每一条线都处理为明暗的交替变化。还有一种情况是一条为暗,另一条处理为明暗交替的双线结构,这种结构运用起来难度很大,实际例子没见过。至于两条均为暗线的双线结构,从理论上讲是可能的,但实际运用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这种双暗结构还没看见过。
概括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情节
概括内容如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讲的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刺配后,几经周折后被分到看守草料场的工作。因大雪压塌住处,无奈来到一个破旧的山神庙暂住一宿。
正因此才凑巧听见门外陆谦、富安和差拨的谈话,得知自己已被陷害,而且差点被害死。恼怒中,林冲终于爆发,提枪戳死三人,并将陆谦剖腹剜心。可以说,正是这次事件,才使得林冲对官场的仅存的美好愿景化为泡影,不得已只得投靠梁山。
一、林教头沧州遇旧知(1-1) 序幕。
二、林教头买刀寻仇敌(2-5) 开端。
三、林教头接管草料场(6-9) 发展。
四、林教头杀敌山神庙(10-12) 高潮结局。
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是非常丰富、细致的,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透露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事件的发生发展做了必要的铺垫。如:
一、开头细致地描写了陆谦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引出下文李小二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二、林冲在草料场的一系列行动——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叙述得非常详细。
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又说明草料场起火并非林冲疏忽所致,自然揭示出陆谦等人的借刀杀人的阴谋,使情节发展具有合理性。
三、林冲在山神庙的细节描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为下文陆谦等人“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伏笔,因此陆谦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为“逼”林冲奋起反抗,手刃仇敌提供了行动的前提。
四、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对话
差拨:“这条计好么?”
陆虞侯:“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的推故。”
富安:“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
陆虞侯:“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
差拨:“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
富安:“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
差拨:“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
富安:“我们回城里去罢。”
陆虞侯:“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的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原文分析:
一、原文: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李小二夫妻两个,捏着两把汗。当晚无事。 林冲自回天王堂,过了一夜。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
性格特点: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对仇人认识不清,复仇心理并不强烈。
二、原文: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钱纸。‘’
性格特点:随遇而安,委曲求全,心存幻想。
三、原文: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管营,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林冲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一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
性格特点:忍无可忍,彻底绝望。
《风雪山神庙》是经典名著《水浒传》中的一个段落,出自第十回。故事讲述了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刺配后,被分到看守草料场的工作。因大雪压塌住处,凑巧听见门外陆谦和富安的谈话,得知自己已被陷害,而且差点被害死。因格外恼怒,林冲终于爆发,提枪戳死三人。
林冲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豹子头,东京人氏,原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因其妻子被太尉高俅的养子高衙内看上,而多次遭到陷害,最终被逼上梁山落草。后火并王伦,尊晁盖为梁山寨主。他参与了梁山一系列的战役,为山寨的壮大立下汗马功劳。
梁山大聚义时,排第六位,上应天雄星,位列马军五虎将,把守正西旱寨。抗击来围剿梁山军的官军、侵略北宋的辽国和剿灭国内造反的田虎、王庆、方腊势力时屡立战功。征方腊后病逝于杭州六和寺,追封忠武郎。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为四大名著《水浒传》中的十个章回。讲的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刺配后,几经周折后被分到看守草料场的工作。因大雪压塌住处,无奈来到一个破旧的山神庙暂住一宿。正因此才凑巧听见门外陆谦、富安和差拨的谈话,得知自己已被陷害,而且差点被害死。恼怒中,林冲终于爆发,提枪戳死三人,并将陆谦剖腹剜心。可以说,正是这次事件,才使得林冲对官场的仅存的美好愿景化为泡影,不得已只得投靠梁山。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有感
拥有一份令人崇敬的职业,拥有一个美貌贤惠的妻子,这在任何时代,都是一个男人的福分。每每想到林冲,印象最深的,无非是一杆铁枪,跟那个雪血纷飞的草料场。那是红色跟白色组合成的悲壮的场面。如今我们头头是道的“逼上梁山”,便是在那满裹着雪花的红白色里产生的。在跟上梁山的那些满脑子平民意识的汉子们比起来,林冲的家庭生活是幸福的。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张氏,他的丈人,原先也是禁军教头。那时又正当林冲壮年时候,约莫三十五六的年纪。问题出在他的太太张氏身上。张氏被高衙内盯上了。高衙内是半个西门庆,倘若他朝思暮想的对象的丈夫不是林冲,而是武大,那么他的人生,就不会是在被窝里结束的。
林冲打着扇子在大相国寺里徜徉行走着,他对自己的现状,十分的满足。因此他脱离了张氏跟侍女锦儿,独自散步来到菜园子,看到了鲁智深,正在那里挥舞着禅杖,汗津津地在表演武功。张氏去大殿上烧香,我想该是去祈子的。她可能是很想给林冲生个豹子的。仅从这点上看,我觉得张氏应该是《水浒》中最有亮丽色彩的女人了。大家之所以恨高俅,潜意识里还是因张氏。张氏是个百年不遇的女人。这在后来林冲被发配到沧州时,写了休书,而张氏却又死活不承认这一点上,可以看得出来。张氏不久后就自尽了。这是对权贵的蔑视,也是林冲在风雪山神庙时,淋漓尽致挥洒快意的一道陪衬。那道休书,其实也就是林冲的绝命词。
说了这么多闲话,该回到题目了。那天林冲在小店里打了一葫芦酒回来,正值大雪纷飞。这时,陆谦出现了。这位早年跟林冲一起学读“人之初,性本善”的谦谦君子,其实正是林冲被逼上梁山的罪魁祸首。
读古龙先生的文章时,看到“最致命的敌人,往往就是你最好的朋友”这句话时,不禁泪如雨下。我不敢去想象朋友的真诚,因为那也是我个人的生存希望。我们从小到大,培植起来的感情,难道就那么不堪一击吗?我们并不是为了什么活着,道理很简单,我们生来就是命中注定的。像陆谦这样,因为嫉妒而燃烧了自己,同时也燃烧了朋友的人,他的生命又值几何?
那个为虎作伥的“高级狗腿子”陆虞侯,不由引起我的沉思。
其所以“高级”,在于他不仅厚颜无耻、趋炎附势、溜须拍马,而且有更加可恶的劣性:两面三刀,口是心非是其一。他表面上与林冲称兄道弟,拉交情、套近乎,暗中却为主子高衙内诈骗这位自幼相交的朋友。巧言令色,狡诈奸猾是其二。
陆虞侯式的人物至今尚未绝迹。干坏事时,他们出谋划策,推波助澜,俨然以“谋主”自居;一旦劣迹败露,他们上推下卸,将自己打扮成“受指使”、“受蒙蔽”甚至“受迫害”者。所以在彻底清查处理作恶多端的“高衙内”的同时,切不可放过“帮闲加帮凶”的陆虞侯。
在草料场上,林冲将友情杀死了。
这个结局告诉我们:人生总不会是完美的。其实,也只有我们汉文化的背景,才能容许林冲走到这种欲哭无泪的人生尽头的!
语文:1.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5)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哪些素材可以用来写作
关于风雪的描写: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为人物活动渲染气氛,二是推动情节发展。第一点,烘托了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草料场烈焰腾空。山神庙前,雪地上溅满鲜血。这时,林冲毅然决然地顺大路投东而去,奔上梁山,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景啊!第二点,情节的发展与风雪密不可分。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想喝酒驱寒,才会在沽酒途中看到山神庙。因为风大雪紧,草屋被风吹雪压而倒塌,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块靠住庙门。为了避风雪,陆虞候一伙才直奔庙里来,等等,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导入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听好汉歌,胸中会涌起一股冲天的豪气,甚至让我们这些文弱书生也恨不能捋起衣袖、拔拳惩恶。但是,《水浒》中却有这样一位英雄,该出手时出不了手,举起了拳头又放 手。他,就是80万禁军教头林冲。
ppt1: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
像“浮梗”一样悲凉的身世,像“转蓬”一样难求的功名。春风得意的林教头为何会生出这等感叹呢?
ppt2:林冲初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地位显赫,家室美满。然而“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因美眷贾祸,“脊杖二十,刺配沧州”。前往沧州途中,堂堂禁军教头,被两个鬼魅似的小人整治得苦不堪言,可林冲一路咬牙隐忍,历经艰辛,到达沧州。
(设计意图:“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是林冲在梁山好汉朱贵酒店的墙壁上题写的诗句。以此为关节,联系林冲的昨天和今天,为文本解读作铺垫。)
二、解读
(一)沧州遇故旧
到了沧州,见到了故人李小二,自然提起了往事。这时怨气冲天的林冲,又是如何叙述自己遭遇的呢?
ppt3:“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
1.他自认“罪囚”,他真的认为自己有罪吗?无罪何以认罪?(怕给自己、给别人招惹是非,足见他的厚道、克己。)
2.设身处地想想,如果你是林冲,会怎么称呼高俅?如果换作李逵又会怎样称呼?林冲却称“高太尉”,
为什么?(常人称作“高俅那厮”“高俅老贼”,林冲却称高俅为太尉。这种彬彬有礼的背后是一种油煎般的苦痛,然而他也认了,因为他要苟延残喘,要挣扎地活下去。)
3.“未知久后如何”,他想说“久后”是未卜的,是吗?他会有“久后”吗?
(由教头变为罪犯,他以为这是高俅对自己陷害的极限,因而他认为眼前是平稳的,认为自己熬过刑期,回到东京,家人团聚,也许能重振家业。他真的没有去想、也不愿去想高俅的赶尽杀绝!)
(设计意图:林冲是个精细之人,然而他在言语之中不经意地流露了他的世界图景。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这些只言片语,一方面认识林冲,一方面养成品读小说的习惯。)
(二)酒店密谋害林冲
不管林冲用怎样平静的口气叙述此事,不管林冲用怎样平和的心态对待此事,他都告诉了李小二一个事实:他与高俅有仇。于是小二才会关注到远道而来的陆谦一伙,于是才会有李小二隔墙偷听的精彩片段。播放电视剧中的这个片段,并请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1.对于这一情节,电视剧和小说的叙述上有什么差异?
(电视剧中李小二偷听被发现,受到恐吓后,不敢对林冲直言,而只是婉言暗示,但林冲似乎没明白,还是心安理得地去接管了草料场。小说中,林冲明知管营等有阴谋,但还是带着疑惑,心存侥幸地去了。)
2.你觉得哪种叙述能更好地凸现人物性格、凸现小说主题
(电视剧设置悬念,使故事跌宕起伏、引入入胜,意在情节;小说中林冲道:“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又一次提到不知何意。小二已经告诉他有阴谋,他还幻想得过且过,这样的叙述意在人物与主题。)
(设计意图:有效利用影视资源,辅助文本解读。让学生在比较中激发兴趣,从而更好地领悟作者匠心。)
(三)林冲接管草料场
风雪之中,林冲以一种怎样的心态来到草料场?8~l0小节中有一些关于林冲的耐人寻味的语言和动作,你能找到吗?
ppt4:“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了泥水匠来修理。”“神明庇祜!改日来烧纸钱。”
在这样的话语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大难临头,林冲却想安稳过冬,却想山神庇祜自己可以在此安稳度日。)
ppt5:“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
从这些细微的动作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盖”,怕着火;在旷无人烟的地方,“拽上”门,这还不够,又上锁;先前已盖了的火炭,因草屋塌了,还要用手去“摸”,探探有没有火星;一间崩塌的草屋,离开时,还要“拽上”“锁了”。林冲真是太谨慎、太尽职。)
小说为何刻意表现林冲的谨慎、尽职
(小说想告诉我们,林冲是多么忍辱负重、克制内敛。他只想安心做一个囚徒——
一个模范的囚徒。这与下文的血刃仇敌形成强烈的反差,以渲染主题。)
(设计意图:所谓“细微处见精神”。通过发现、探究,既认识到精彩的细节描写是明清小说走向鼎盛的一个重要元素。又感受到无论是小说的创作还是小说的解读,都要在细微处下工夫。)
(四)一腔怒火刃仇敌
就是这样一位苟且容忍,心存幻想,牙断往肚吞、血流往嘴咽的林冲,却为朗朗乾坤所不容。高太尉逼他,高衙内逼他,好友陆谦逼他,管营、差拨也逼他。逼,犹如一张巨大的网,使林冲无处藏身。于是他大吼一声:“杀人可恕,情理难容。”在火光白雪的映照下开始了他的复仇。这是最惊心动魄、最淋漓尽致的一个片段。请一位像“林冲”的同学,用他的声音演绎这一段落。(也可以让学生听听田连元的评书。)
用心体察,可以发现,林冲不愧为林冲,杀人也有讲究。林冲先杀谁,后杀谁?先后顺序是精心设置还是漫不经心的?
(先搠倒差拨和富安,再杀陆谦。先收拾次要角色,再对付主要敌人。差拨是杀害林冲的阴谋的直接献计与执行者,富安是陆谦的伴当,是个走卒,他们都听命于陆谦。陆谦不仅是主谋,还是背叛朋友的无耻之徒。)
杀人的武器有讲究吗?
(前二入用花枪利索地结果了.而杀陆谦则用那口解腕尖刀。为什么?用尖刀,距离短,更“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 —解恨,痛快。尖刀本为复仇准备.此时不用,更待何时?)
杀陆谦前为何还要宣言“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杀人本不可恕,但你陆谦“情理难容”。所以“杀人可恕”。论情,你我自幼相交,情同手足,自不当背弃我;论理,我遵纪守法,规矩做人,你也不当助纣为虐。这句话,不但是说给陆谦听的,也是说给全社会听的。从东岳庙受辱以来的种种新仇旧恨、种种酸楚义愤,全都落到这句话。先前林冲的委曲求全、忍辱偷生,现在终于求无所求、忍无所忍。)
(设计意图:“手刃”的顺序与武器,本似无趣,细加品析,也另有滋味;“手刃”的宣言,很耐入寻味,自当认真品读。)
三、描述
林冲一路向我们走来,我们见证了他的辛酸苦楚,我们也见证了他的淋漓酣畅。面对这样的林冲,我们不想说点什么?不想写点什么?附:
(一)
直到那一夜风雪
多少年来一直对着长风飞舞的红缨,
终于得饮人的鲜血;
多少年来胸中的那一股隐忍的不平之气,
全被葫芦里的烈酒烧成仇恨。
痛快!
痛快!!
(二)
毕竟天生是男人!锦衣玉食,不曾销得胸中那些豪情。
忍气吞声,也不曾走了那一腔铁血。
痛快!
(三)
林冲不是莽夫。熟读兵书战阵,当然懂得为将的理智和谨慎。
一个“忍”字更是用到极致。
忍,林冲会忍,
狠,林冲够狠!
(四)
一忍再忍忍难忍,恨将花枪舞!
三思再思思难归,愁把水酒醉。
(设计意图:写,不仅是学生的自我对话。也是其思想的修正和升华。)
四、结束
ppt6:“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
金圣叹”“奇”在何处?奇就奇在一个“逼”字,逼良为娼,逼民为盗。官逼民反,民不能不反,这是《水浒》的主题,也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