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上层建筑,大家都了解,有人问怎样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另外,还有人问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到底是咋回事?其实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呢,小编为大家带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一起来了解下吧。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变革的方向。
2.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起阻碍作用。
二者的辩证关系。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如原始社会没有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就是因为经济基础(公有制)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关系造成的。出现了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也就进入了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出现了政治上的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取决于其经济基础的性质,地主和农民的地租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了封建国家的性质,资本家和工人的雇佣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等等。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一个国家上层建筑的变化、更替也是由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当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时,它作为上层建筑会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以重新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从服务的方向上看,它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而排斥异己力量;
2、从服务的方式上看,它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3、从服务的效果上看,它对经济基础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是上层建筑就帮助它形成、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种经济基础,妄图使其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三)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社会形态,揭示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四)方法论意义:它也是我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它还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四、两对基本矛盾的关系。
(一)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因为: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2、由于社会基本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形成了整个社会基本结构,故这两对基本矛盾规定了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
3、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规定和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过程所体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本质联系,便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二)两对基本矛盾是如何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
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由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比较起来是更为根本的矛盾。
另一方面,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解决往往又离不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首先解决。在一定社会形态中,生产力的发展有赖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也离不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两对基本矛盾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其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
总之,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如何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如原始社会没有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就是因为经济基础(公有制)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关系造成的。出现了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也就进入了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出现了政治上的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取决于其经济基础的性质,地主和农民的地租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了封建国家的性质,资本家和工人的雇佣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等等。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一个国家上层建筑的变化、更替也是由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当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时,它作为上层建筑会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以重新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从服务的方向上看,它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而排斥异己力量;
2、从服务的方式上看,它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3、从服务的效果上看,它对经济基础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是上层建筑就帮助它形成、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种经济基础,妄图使其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三)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社会形态,揭示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四)方法论意义:是我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它还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就是这种关系。
祝你好运
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一、范畴定义
1、经济基础是在特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和政法制度及设施。
二、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一,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第二,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第三,经济基础的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决定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第一,如果所维护的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就能推动社会发展。
第二,如果所维护的经济基础不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就会阻碍社会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的矛盾运动。
三、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辩证关系原理是人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科学依据;
2、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原则;
3、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一、范畴定义
1、经济基础是在特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和政法制度及设施。
二、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一,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第二,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第三,经济基础的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决定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第一,如果所维护的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就能推动社会发展。
第二,如果所维护的经济基础不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就会阻碍社会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的矛盾运动。
三、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辩证关系原理是人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科学依据;
2、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原则;
3、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如何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指: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上层建筑依赖于经济基础,又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的经济基础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上层建筑为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
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或早或晚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再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上层建筑必然或迟或早也要发生改变;经济基础还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的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当它沿着与经济基础发展的同一方向起作用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当它沿着与经济基础发展相反的方向起作用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上层建筑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的或进步的力量;反之,就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消极的或反动的力量。
当上层建筑严重地阻碍经济基础实现变革的时候,上层建筑的革新,对于经济基础的发展就有巨大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及其实质。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应又有矛盾,那末,我们就要及时地自觉地调整和改革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方面和环节,使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协调地向前发展。
其次,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的性质和运动特点决定了这一改革绝不能采取使国家和社会生活发生激烈震荡的阶级斗争方式,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政治上层建筑中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以使之不断完善。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是什么矛盾?
经济基础的含义:经济基础是指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一般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含义:。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其服务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思想观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复杂体系。如果说经济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那么,上层建筑则是反映并服务于这种物质关系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
上层建筑构成: 上层建筑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网络系统,然而基本上是由两部分构成的。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便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思格斯说: “ 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 ”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的反作用是通过为经济基础服务实现的: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表现为“为我排他”,一方面要保护自己,即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和思想影响,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完善,另一方面则是排除异己,即排除自己及其经济基础的对立物,既同妨碍自己及其经济基础的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残余作斗争,又同有害于自己及其经济基础的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萌芽作斗争;从服务方式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对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控制;从服务效果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促进和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在经济基础决定作用前提下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它不能与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等同,更不能超过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这是我们在反思历史的灾难性后果时必然得出的理论结论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从动态的角度看,便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其基本过程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的基本适合。这个过程循环往复,永无休止,不断推动社向前发展。
指导意义: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具有重大意义:第一,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全面理解社会历史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第二,这一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第三,这一规律是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理论基础。
http://www.yxdszx.com/jxyd/data/2912.htm
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基本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标示社会结构两个基本层次、社会生活两个基本领域的概念。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特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统一构成特定的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的创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 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命题,这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的胚芽。这里的"市民社会"主要指现实的经济生活。随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和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批判,在1844年他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市民社会概念进一步具体化了,已接近于"生产关系"概念。在1845~1846年他们合写的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明确指出:市民社会"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在这之后,马克思依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分析了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社会获得的重大成果,并使这一理论得到了充实和具体化。他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作了精辟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恩格斯写的《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特别是在他晚年的书信中,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内容
一定社会的基础是该社会的经济关系的体系,即生产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关系等三个方面,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首要的、决定的部分。而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复杂庞大的体系,由该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个部分组成。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政治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主要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构和政党、社会集团等,其中国家政权是核心。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上层建筑为政治上层建筑提供思想理论根据,政治上层建筑为观念上层建筑的传播和实施提供重要的保证。政治上层建筑作为思想的"物质附属物"是通过人们意识自觉建立的,它一经形成又强烈影响观念上层建筑,要求一定的观念上层建筑与它相适应。恩格斯指出:国家政权等是"第一个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国家一旦成了对社会的独立力量,马上就产生了新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上层建筑具有阶级性。同一社会形态存在着不同阶级的政治组织和意识形态,它反映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复杂性和经济关系的对立性。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统治阶级的思想则是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无阶级社会,经济关系不具有对立性,上层建筑也不存在阶级性。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现,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观念的、政治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原始氏族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平等合作、共同消费的关系为基础,社会秩序由氏族成员按历来习俗进行调整,因而没有专门的武装集团和暴力机构这样的政治上层建筑。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产生了以私有观念为核心的观念上层建筑。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镇压被剥削阶级的反抗,相应地形成了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具有强制手段的政治上层建筑。每一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自己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的。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一定的历史继承性。政治上层建筑表面上表现为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脱离社会的独立力量。观念上层建筑,特别是哲学等意识形态距离经济基础比较远,往往以曲折的形式反映经济基础的要求。但它们归根结柢都是由经济基础所产生。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上层建筑的性质不直接决定于生产力而决定于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便会产生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它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在封建制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封建主专政的国家和以地主阶级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以资产阶级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则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是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和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上层建筑或慢或快也要发生变革。同一社会形态内经济基础的量变和部分质变,决定了上层建筑要发生相应的量变和部分质变。一种性质的经济基础为另一种性质的经济基础所代替的根本质变,决定着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上层建筑各个组成部分变化的过程不尽相同。直接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一般较快,而观念上层建筑的变革则一般较慢。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积极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成为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力量,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时向阻碍、威胁自己经济基础发展的其他经济关系、政治势力和意识形态进行斗争。政治上层建筑运用强制手段,把人们的行为控制在一定秩序的范围内。观念上层建筑则利用舆论工具,论证自己经济、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规范和控制人们的思想与行动。统治阶级凭借整个上层建筑维护和巩固本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
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交互作用中,从根源和派生的关系上看,经济基础是原因,上层建筑是结果。但从具体历史过程的复杂因果链条看,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而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要求上层建筑同自己相适合,以利于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必须符合经济基础及其发展的需要,否则就不能长期存在下去。这就是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唯物史观既反对否定经济基础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又反对否定上层建筑反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这两种观点都是违背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它们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贯穿了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要经历一段逐步完善的过程;直接受生产力所推动的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上层建筑相对于经济基础是比较稳定的,往往落后于经济基础的变更。结果就形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既相适合又不相适合的矛盾运动。在两者基本适合中出现的局部性矛盾,可以在同一社会制度的范围内加以调整。当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已经变成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要求根本变革的客观趋势之间就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与冲突。在阶级社会,这个矛盾表现为代表先进生产关系、反映经济基础变革要求的进步阶级和代表腐朽生产关系并运用上层建筑的力量阻碍变革的反动阶级之间的激烈的阶级斗争。这一矛盾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推翻旧政权,根本改变旧上层建筑才能获得解决。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又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同样适合于社会主义社会。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产生、它们之间矛盾的性质和解决的途径都具有特殊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先于自己的经济基础而产生,并成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政治前提。这是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一般表现为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力量进行调整和克服,而不像在私有制社会那样要根本改变社会制度才能解决。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前提下,对自己的经济基础具有不同于以往社会的巨大反作用。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互作用,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能够促进它的经济基础的迅速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并向共产主义过渡。
中国学术界对经济基础概念的内容和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存在着不同理解:①关于经济基础概念,一种意见认为应包括生产力,只有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才能使上层建筑的各种现象得到完整的说明;另一种意见认为经济基础只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把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两个概念区别开来才有利于分析社会结构的不同层次及其相互关系。②关于"生产关系总和"概念,一种意见认为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这样理解才能区分不同的社会形态;另一种意见认为是指一定社会阶段存在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这样理解才能全面分析社会形态的矛盾和变革。③关于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一种意见认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另一种意见认为上层建筑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再大也不能对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
参考书目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见《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55。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人民出版社,北京,1971。
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具有相对的独立
性,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这是二的辩证关系。经济基
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表在:首先,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
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
内容和性质。在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在经济上占统治地
位,在上层建筑领域里也就以剥削阶级在政治上和思想
上的统治为其主要内容。其次,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
建筑的变化和发展方向。旧的经济基础破新的经济基础
代替之后,旧的上层建筑也就或迟或早地必然被新的上
层建筑所代替。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还
表现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
经济基础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它一旦产生即反作用于经
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帮助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
发展。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一种
是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
服务时,它就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前进的进步
力量;一种是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
础服务时,它就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前进的落
后的力量。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何种作用,以它所服务
的经济基础的性质为转移。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
于生产力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起步之前,我国微观基础的结构比较单一,即仅有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镇,几乎全部被国有经济或集体经济垄断了,这样一种情况,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改革首先就是要变革这种脱离中国客观实际的旧的微观基础,以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事实证明,通过改革给中国的微观基础确实带来了重要的变化。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最重要的是生产关系在不断的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的经济体制是适应声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但是我国的政治体制革新落后于经济体制发展,这是由于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自身特点。2,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这必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所以为了与经济体制相适应必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指: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上层建筑依赖于经济基础,又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的经济基础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上层建筑为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或早或晚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再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上层建筑必然或迟或早也要发生改变;经济基础还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的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当它沿着与经济基础发展的同一方向起作用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当它沿着与经济基础发展相反的方向起作用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上层建筑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的或进步的力量;反之,就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消极的或反动的力量。当上层建筑严重地阻碍经济基础实现变革的时候,上层建筑的革新,对于经济基础的发展就有巨大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及其实质。首先,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应又有矛盾,那末,我们就要及时地自觉地调整和改革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方面和环节,使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协调地向前发展。其次,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的性质和运动特点决定了这一改革绝不能采取使国家和社会生活发生激烈震荡的阶级斗争方式,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政治上层建筑中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以使之不断完善。